山間奪寶 我為石狂

一種外表粗陋的石英巖殘留物,何以被冠為“七彩瑪瑙”的寶石?一起“青山藏寶”的傳聞,何以引發千人毀山挖寶的狂潮?當謠言被擊穿,當暴富的期望化為泡影,一座座為之瘋狂的村落,又何以自處?

責任編輯:朱紅軍 實習生 趙一海

編者按:一種外表粗陋的石英巖殘留物,何以被冠為“七彩瑪瑙”的寶石?一起“青山藏寶”的傳聞,何以引發千人毀山挖寶的狂潮?當謠言被擊穿,當暴富的期望化為泡影,一座座為之瘋狂的村落,又何以自處?看似荒誕的故事背后并不荒誕,甚至令人悲涼,值得深思。

時隔5個月,松陽石商包禮輝仍說不清為什么會注意那塊其貌不揚的石頭——它靜靜地躺在山坡一角,通體裹著灰色的外殼,像個造型拙劣的橄欖。

拾起把玩的時候,包禮輝摸到石體一處缺口,迎著陽光能看到淡雅而富質感的反光。十多年來,他一直以找石和賣石為生,熟悉腳下的一山一水,但這種奇異的光卻從未見過。一種莫名的神秘感讓他喚來一同撿石的弟弟包禮軍,兩人琢磨后斷定:“里面有東西。”

他們決定打開它?;氐?公里外自家陰暗的小作坊,“橄欖石”在高速鋸盤下像西瓜般被剖成兩半。抹去砂漿,他們看到一幅圖像:切面通透像果凍,七彩色帶纏繞其中,像水草,像血絲,又像煙云。

喜悅在短暫的沉默后爆發,兄弟二人堅信——他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奇珍異石。

“七彩瑪瑙”石做成的飾物,正是這樣特殊的圖案迷惑了村民 圖/南方周末記者 葉偉民

傳言被證偽后,陳東元的“瑪瑙王”閑置在家中,無人問津 圖/南方周末記者 葉偉民

項橋下村 圖/南方周末記者 葉偉民

老人、小孩、婦女紛紛加入挖寶大軍,項橋下村的后山上熱火朝天  圖/周大彬

放下鋤頭的農民們在月光下,琢磨著手中的寶石,期待一石暴富 圖/張軍

“龍脈”的秘密

“村里老人說這里曾是個火山口,熄滅后便留下數條龍脈。里面盡是千奇百怪的石頭。”

切開“奇石”的當天下午,包家兄弟馬上折返原地繼續尋找。對職業尋石人來說,發現新石種并率先介入,意味著可能開啟一項潛力無限的生意。

他們自身就是例證。2002年,由于大量基建工程取砂,松陽松蔭溪意外發現黃蠟石(一種名貴觀賞石),包家兄弟率先囤積倒賣,逐漸擁有了寶石加工廠、成品門面和銷售網絡,成為業內聞名的石商。

驚喜很快被職業理性壓制。包家兄弟仔細分析了這種石頭,發現除了色彩斑斕,圖案奇特外,其硬度、光潔度和通透感都很好,適合加工為飾物。“關鍵是,這種石頭在松陽周邊未曾發現過,肯定是珍稀石種。”

為確保獨享第一杯羹,包家兄弟一方面相約保守秘密,一方面通過撒網式搜索確定分布范圍。一周后,兩人將能找到石頭的地點在地圖上標出來,意外發現這些坐標連成一條西北、東南走向、長約4公里的直線。

“村里老人說這里曾是個火山口,熄滅后便留下數條龍脈。”包禮輝說,“里面盡是千奇百怪的石頭。”

這樣的傳聞在當地并不算陌生。前些年,10公里外一個叫古市的地方就流傳過“紅玉石帶”的段子,一支施工隊掘地7米,意外發現一條筆直延伸數公里的“石龍”,均是價格高昂的“紅玉髓”。后來數百人爭先上山挖寶,富了周邊好幾個村。

現在,種種看似契合的跡象讓兄弟倆對龍脈的傳說深信不疑。他們決定沿龍脈而行,自居住地西河村出發,往丁山頭、西坌、項橋下等村莊行進,尋找失落的寶藏。

3月初,丁山頭村25歲農民楊俊注意到村后的山上多了兩個陌生的身影,他們背著編織袋,像丟了東西似的緩慢游走,偶爾蹲下來用錘子敲擊地面,偶爾又舉著石頭笑。楊俊的第一反應是——“傻子”。

此時的楊俊正和當地的八萬名茶農一道,在為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光景奮戰——在松陽這個財政收入常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