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為水價上漲負責?

賣掉水廠甩包袱,并以上漲水價來滿足投資者的逐利沖動。這涉及的問題,其實是政府在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之后,公共財政如何投入?政府如何繼續履行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責任?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熊凱 殷衛蘭

全國各地此起彼伏的水價上漲,引來多方爭議與聲討。一般來說在壟斷領域引入市場競爭,往往能為消費者帶來更低廉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而中國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卻陷入“越市場化,價越漲”的怪圈。

在有關專家看來,一些政府部門在改革中放棄公共投入之責,賣掉水廠甩包袱,并以上漲水價來滿足投資者的逐利沖動。這涉及的問題,其實是政府在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之后,公共財政如何投入?政府如何繼續履行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責任?

和許多“中國特色”的改革一樣,中國市政公用事業改革一路疾行之后,到了需要正本清源的時刻。

楊箕村是廣州五羊新城附近的典型城中村。鄭女士在里面住了多年,靠在外面擺攤賣衣服為生,每天早出晚歸。最近她多了件事,教她從大學回家過暑假的兒子節約用水。

鄭女士發現,她兒子在學校里“公共用水沒人管,大手大腳慣了”,回到家水龍頭一開便開到最大。這樣的壞習慣都要鄭女士費力去糾正。她有些擔心,這個月家中用水要翻幾番,“得過8噸了”。

在這個悶熱的城中村,報紙上關于水價上漲的爭議,攪動著居民們的神經。鄭女士平常用水很節約——淘米水留著洗菜,洗菜水用來拖地,拖地水用來沖廁所。每天出門,都要將水龍頭關好才走。

無論如何節約,他們可能面臨水價上漲的局面。根據各種公開報道,中國的水價“長期低迷”,因為“水資源日益緊缺”或者為了要推動“節約用水”,水價上漲是“大勢所趨”。

長期以來,水、電、燃氣被城市居民們視為市政公用事業。當“成本”、“漲價”等字眼輪番在報紙上出現的時候,令人恍然覺得這些公用事業,這些居民每日不能缺的需求,越來越像市場上可以隨意漲跌的商品。

這一變化,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城市公用事業改革。新世紀里,這一改革以特許經營的方式大大提速,許多城市市政設施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被外資和內資企業購買或者持股。

改革的方向似曾相識——很少人能真正理解“特許經營”的含義,但對于公共事業的“市場化”真實邏輯和后果,卻并不陌生。這些年來政府出讓土地,房地產市場火爆,房價節節高。前些年,教育、醫療“市場化”、“產業化”,又導致各項收費飛漲,百姓苦不堪言。

居民們對于水價的上漲隱含著復雜的擔憂:水價上漲推升了公眾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他們擔心在不久的將來,包括水在內的各類生活必需品和商品的價格,會持續上漲,從而使他們手中的貨幣迅速貶值。

于是在這一輪水價的討論中,漲與不漲的理由被反復拷問,外資控制中國大城市水務市場的質疑也被提起。而真正的問題是,為何政府財政收入連年增長,市政公用事業漲價的后果卻必須由居民承擔?公用事業改革之后,政府公共財政的職能如何體現?

水價成本真相

坊間關于水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