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007海外圖書觀察·臺灣篇】農業·資源·心
蘇惠昭,臺大哲學系畢業。做過12年的報社編輯和文化記者。著有《尋書年代》
《中國時報·開卷》和《聯合報·讀書人》的年度好書名單向來是臺灣出版界和愛書人熱衷的猜謎活動。先分門別類,再就類別邀請三四位專家學者密室會議,科學家選科普書,作家和文評家選文學書,人文社科學家選人文社會書,“美好生活書”類今年首度加入了書店業者評審,“開卷”大致如此作業,青少年圖書和童書之外,總共選出“年度好書”10本,“美好生活書”10本。“讀書人”則把書分為科普、人文、文學、童書四大類,每一類各自尋求一位“專業讀者”擔任挑書人,童書不論,共得15本推薦書。35本書僅只重疊了3本:《江湖在哪里:臺灣農業觀察》、《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德語課》。博客來網絡書店開放讀者個別推薦好書,以《交易員的靈魂:您的投資出口在哪里?》回響最熱烈,可見“好書”共識不大,交集甚少。唐山書店發起“獨立書店十大注目書籍”票選活動,則幾乎是“社會科學經典”天下,前三名是韋伯的 《基督教新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蘇珊·桑塔格的《在土星座下》、珍雅各的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但第一名總票數也只有49票。
好書,或對應于時代,傳播觀念,或能鉆入讀者神經,騷動感情。以下推介好書包括了35本好書中的8本,外加兩本意義雖不及《德語課》深遠,好看程度卻超過它的小說,如果非要說出一個選擇標準不可,那就是“閱讀快感”吧,快感,還有因為大量知識所帶來的滿足。
《江湖在哪里:臺灣農業觀察》,吳音寧著,印刻出版
在如同細胞分裂的部落格(blog)作家群落之外,《江湖在哪里?》是一本證明臺灣還有報道文學作家,還有重量級書寫的書,它甫一出版,就被認定是百分之百的“年度好書”了,與其說它對應于時代,不如說是背對時代,因為背對時代,反而照見了時代的扭曲與破壞。作者在厚重的資料中摸索著,梳理出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臺灣農業史,以置入濃烈感情的文字書寫,呈現政策下被犧牲的土地、豐收卻貧困的農民,把已經離開很久的鄉土文學時代,已經消失很久的社會主義精神,一點一滴召喚回來了。
《石油用完了怎么辦?——15堂你不知道的科學課》,葉李華主編,貓頭鷹出版
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2005年起主辦“科學、科技、科幻全國巡回演講”,總共辦了179場,179場中挑出15個主題集結成書,篩選過程中自然保留了最能挑起好奇的議題:如“挖完了石油怎么辦?”、“美食中的化學”、“用塑料一定不環保?”、“怎樣投票才公平?”……也包括了以《愛麗絲夢游仙境》貫穿的“創意哪里來?”因為是大學教授直接開講,不必依賴翻譯,大大有助于知識的拓寬和扎根,并發揮“帶路”的作用。
《孤獨六講》,蔣勛著,聯合文學出版
另一本由演講成就的好書。在臺灣,誰的演講最有魅力?答案是:蔣勛、蔣勛、蔣勛。蔣勛演講的魅力,在聲音,在語言,他的語言幾乎可以直接轉換為文字而不需太多修飾。蔣勛的演講也通常會激發一種向上的力量,讓庸人俗民真心想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細膩的人。
蔣勛曾寫過一個短篇《因為孤獨的緣故》。在一個不允許孤獨、害怕孤獨的儒家文化底下論說孤獨,這“孤獨”由他談來,更是一個動人的題材,不論是情欲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或倫理孤獨,每一種被談論的孤獨都扣緊了臺灣社會的現狀和人心,讓人安靜反省,從而審視孤獨的本質。
《甲骨文》,彼德·海斯勒著,盧秋瑩譯,久周文化出版
《甲骨文》必須和彼德·海斯勒的上一本著作《消失中的江城:一位西方作家在長江古城探索中國》并讀,《消失中的江城》孕育了《甲骨文》——副題是“流離時空里的新生中國”。彼德·海斯勒的中國經驗始于邊緣和底層,一開始他來到小山城涪陵教英文,后來成為《華爾街日報》北京辦事處剪報員,也當起“文字零工”撰寫中國報道,他身邊來來去去的人,不是汲汲于尋找機會向著中國的核心或世界的核心移動,就是壯烈回頭考掘古文物或者拼死守護一段將要被摧毀的歷史。面對一個正在迅速翻新的中國,多到不可承受的故事就像滿地的琉璃碎片,海勒斯用他融入了感性的“西方人觀點”串起了它們,說出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故事,一個動人的中國人故事。
《用心飲食》,珍古德著,周正芬譯,大塊出版
“人類破壞地球的方式何其多,一旦我們理解了,一旦我們在意,就必須做點事。”珍古德說。
基于口腹之欲,我們理當推薦一本美食的書,這樣的書爆炸性地增長,精美華麗,但面對《用心飲食》,面對珍古德的話,跟隨著她探視農場動物,跟隨她進入“吃在地、吃當季”的食物革命,一種愧疚感油然而生。這是我們為地球、為身體(身體不就是小宇宙?)不能不面對的一本書。
《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著,李靜瑤譯,網絡與書出版
佛陀將人的“心”比喻為野生大象,“智”就像騎在象背上的騎象人,雖有自覺的、可以推理思考的部分,卻也沒辦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為,這是書名的由來。
一本“正向心理學”的書說它要為人生找到快樂和意義,你可能不相信,但是不妨一試,因為它提出了新的配方,古老的東西方智能結合新科學,它論證快樂來自內在也來自外在,一切不是“由內而生”,也沒有不認真追求就得到快樂、發現意義這件事,還有,我們對人生的理解一旦用錯比喻,就會落個被騙到一塌糊涂的下場。
《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著,天下雜志出版
龍應臺要求18歲的兒子安德烈一起“合寫家書”,她渴望認識這個曾經了解,卻越來越陌生的人。
這本書很暢銷,讀過的人,無論父親母親或青春世代兒女,都會發現龍應臺和安德烈分別說出了他們說不出來的話,不知如何說的話,他們替代沒有筆墨的親子敷演一段真心誠意的感情交流劇,從“我”出發,擴及人生、社會、國家、地球,把一本成長的書拉到最大的向度。
《隱藏的邏輯》,布侃南著,葉偉文譯,天下文化出版
“表現復雜的社會行為,背后起因可能很單純”,《隱藏的邏輯》要說的就是這個,人既是個體,也是群體,個體雖復雜,群體的行為卻是可預測的,有時我們自以為在選擇,其實是遵循著某種模式,臺灣才剛投票選完立委,結果令人跌破眼鏡,但眼鏡真跌破了嗎?真是不可預測嗎?其實也沒有,答案在《隱藏的邏輯》里。有些書會讓人變聰明,像為近視的人配上一副度數正確的眼鏡,《隱藏的邏輯》正是。
《丈量世界》,丹尼爾·凱曼著,闕旭玲譯,商周出版
《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LilyFranky著,曹姮譯,時報出版
這兩本小說并沒有被“開卷”和“讀書人”選入好書,在此特別推薦。宛如天才的德國小說家丹尼爾·凱曼的《丈量世界》以青春熱烈的筆調寫兩位德國天才科學家高斯和洪堡平行至交叉的人生,有不可思議的傳奇探險,也有讓人低回欷歔的情思,閱讀體驗是一種全身細胞都舒活起來的感覺。
而《東京鐵塔》是一本讓人流淚的日本小說,寫一個男人如何愛著他的老媽(被老媽愛是理所當然),和老媽一起生活的細節,一直到老媽死亡,死亡后一切都還沒有結束,就是這么俗常的故事,輕淡的敘述,包含的力量卻大到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