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殼槍”與“護心鏡”
明明是座無名氏的普通墳塋,自己嚇自己,說什么定是大地主的墓葬,里頭有寶,挖墳已驚動校區四周的階級敵人,因而整夜輪流值班放哨。
責任編輯:劉小磊
■回憶與隨想
1967年下半年,復旦大學的革命委員會決定在郊縣青浦朱家角一個名叫山灣的地方,開辦“抗大戰校”,將最近留校當教師的畢業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集中到那兒去接受“再教育”。設校初衷,顧名思義,是學習延安時代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那時,“五七干校”尚未開辦,所以這兒說的“戰校”和后來設在崇明島上的復旦“五七干校”不是一回事。
既是“戰校”,自然實行連、排、班的軍事編制。那是“工人階級領導一切”的時代,連部首長以及各排排長由清一色的工宣隊員出任,惟有班長才由工宣隊指定學員中靠得住的先進分子擔任。編制規矩既定,誰知領導上層建筑的工宣隊在邯鄲路校本部孵久了,都不愿大老遠下鄉去體驗一下“工農聯盟”中位居老二的艱苦生活,所以光連部組成這事就拖了又拖,我們這些學員便“待命&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