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魚類的生存危機
地球上沒有任何魚類像洞穴魚類那樣奇妙,但是我國對這一特殊的魚類基因寶庫缺乏系統研究,更令人擔憂的是,它們正面臨著地下河被污染的險境
責任編輯:朱力遠
難道科學家以后只能和標本打交道?
地球上沒有任何魚類像洞穴魚類那樣奇妙,但是我國對這一特殊的魚類基因寶庫缺乏系統研究,更令人擔憂的是,它們正面臨著地下河被污染的險境
奇妙的“異形生物”
看過外國電影大片《異形》的觀眾,如果你有機會走進分布在我國廣大西南地區的溶洞,你會驚嘆,一個與我們毫不相干的世界,原來也有某些“外來之物”存在。
在廣西田林縣一個地下巖洞里,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樣的動物,身體上只殘留少數鱗片,吻部長而扁平……大自然鬼斧神工,居然給一條鯉魚安上了鴨形嘴。“從具有這些突起的種類均具有典型的穴居性這一點來看,它們應與感覺功能有關,可能是在視覺功能喪失的情況下感覺功能代償的又一種形式。”學者王大忠指出。
這僅僅是一種魚類的變化,還有透明的,駝背的,眼睛已經消失了或者變成脂肪顆粒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教授陳銀瑞感慨,地球上沒有任何魚類像洞穴魚類那樣奇妙。
他們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在五十萬年前的某一時期,隨著喜馬拉雅山脈的崛起,先前還在大海的自由游弋的魚類,就被遺留在陸地上。”廣西水產研究所魚類專家周解教授推測。
其實科學家至今并不能肯定洞穴魚類到底起源于哪個時期,有著太多的謎團在等著他們去揭開。
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必須適應新的黑暗無光的環境,洞穴里的魚類產生新的形態特征(如某些洞穴魚類逐漸失去眼睛,觸須逐漸加長等),另一方面,由于它們長期生活在穩定的、有較強緩沖能力的環境中,很多洞穴魚類明顯地顯示出古老的系統演化過程,保留著大量的祖征。
透明的身體,奇形怪狀的外表,對于科學家來說只能用驚喜來形容。2009年,陳銀瑞教授在云南的阿廬古洞就發現了其中一種透明金線鲃。“當時我們看到它們的時候全身半透明,肉紅色,鰓部鮮紅,一呼一吸,真的漂亮!”見到透明金線鲃的情景,陳銀瑞至今仍然感嘆不已,“當時包括臺灣人來看的時候就認為簡直是天外來物,太神奇了。”“可以清楚地看得清椎骨、心臟、魚卵等內臟器官或內容物,它們一般都長有兩對或三對格外發達的觸須,這是它們覓食的工具,也是他們與外界聯系的重要器官。”
研究人員李維賢發現,“為了生存,原本用來探測道路、尋找食物的眼睛被逐漸發達的側線系統取而代之,并且側線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了地表的同屬種,并在體側和頭部皮膚下形成眾多短的側線管。”
廣西桂林溶洞的生態環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