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四川很有希望

看歷史需要一個歷史的焦距,不能離得太近,人與人之間的焦距就是一兩米,像我們這樣談話,我看你的表情很清楚;人和房子之間的焦距就是100米,如果是1米的話,我看不到我的博物館,只會看到一面墻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朱怡 朱曉佳

看歷史需要一個歷史的焦距,不能離得太近,人與人之間的焦距就是一兩米,像我們這樣談話,我看你的表情很清楚;人和房子之間的焦距就是100米,如果是1米的話,我看不到我的博物館,只會看到一面墻——樊建川

7月末的一個下午,建川地震博物館里,觀眾絡繹不絕。進入展覽的一條通道,用透明玻璃板鋪成,玻璃之下,凌亂擺放著從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等地收集來的震區實物,帶著厚厚的泥漿和塵土。幾位游客在玻璃通道前躊躇著不敢踏上去,博物館的導游不無驕傲地開道:“走上來沒事的,5月12日開館那天這里走過了10萬人呢。”

建川博物館聚落在汶川地震發生一個月之后,就推出了名為《震撼日記——5·12-6·12》的地震臨時展覽;今年“5·12”周年紀念時,建川地震博物館正式開館并免費開放。

館內陳列仍以《震撼日記》為主體,增加了“學校救援與重建”和“子弟兵、民眾救援”等專題,陳列出5萬多件地震實物。實物展覽之外,地震美術館也已在展示,地震科普館的陳列還沒完成。樊建川并不認為這個速度太急太快。展覽前言里醒目地記下汶川地震之前七十多年里,四川的三次7級以上大地震:1933年疊溪、1955年康定、1976年松潘。“地震永遠都會再來,”樊建川說,“我就是要拿出這個速度,有教訓就馬上吸取教訓,該銘記的馬上要銘記。”

溫家寶現場指揮救災用過的手提喇叭、礦泉水、濕紙巾和地圖;邱光華機組失事直升機的部分殘骸和飛行日記;背妻人吳加芳的摩托車;“可樂男孩”薛梟簽名的可樂罐;“范跑跑”的眼鏡和地震發生時他正講課用的一本沒有封面的《紅樓夢》……這些震時新聞人物相關的物品吸引了最多的觀眾目光。

每件地震實物背后,都有各自令人動容的故事。銀廠溝居住區,一位防疫人員的日記記錄了他們執行消毒作業時遇到的一具小小尸體:“那是一個一歲零八個月的女孩遺體。她身上沒有任何傷痕,我們分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