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卡”子女集體遭遇高考排斥
6月底,河北三檔高考分數線公布,李莉就痛哭了一場,“只考了480多分,上了三本線”。這與當初的理想“人大新聞系”差距懸殊,而當年北京班同學多半能讀重點名校。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楊朝霞 朱慧靈
多年前以人才名義被北京市授予綠卡“居住證”者,多年后其子女卻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由此造成有的綠卡子女以自殺相抗。
對該政策意圖,有關部門的解釋是:擔心綠卡子女擠占北京戶籍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綠卡”子女高考苦
酷熱7月中,2009年高考生李莉從戶籍所在地河北保定回來就縮在北京家里,陰沉著臉。她的父母回憶,當時都不敢跟她說話,氣氛令人窒息。
6月底,河北三檔高考分數線公布,李莉就痛哭了一場,“只考了480多分,上了三本線”。
“三本”意味著李莉只能選擇報考學費高昂的民辦大學或“院中院”,這與當初的理想“人大新聞系”差距懸殊,而當年北京班同學多半能讀重點名校。
圖/梁偉馳
造成這一差距的是,在北京就讀了十年的李莉因父母持“綠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證),而非北京正式戶口,失去了在京高考資格,不得不突然回到完全陌生的原籍保定小城插班學習,教材內容不同,進度不一,聽不懂,跟不上,李莉從北京的重點中學尖子生成了保定的差生。
高三一年,李莉深刻體驗了保定和北京教育的“兩重天”,盡管保定距北京只區區一百多公里。
在北京,她沉浸在素質教育溫床。她考上藝術團合唱隊,多次為國家領導人和外賓演出,出國到歐洲、新加坡、泰國等地交流訪問;擔任學校電視臺節目主持,為外研社錄制英語教學片。
在保定,一切都跟著考試大棒轉,她感覺掉進了“冰窟”。晚自習不允許上廁所,誰上廁所就罰站一星期,最郁悶的是連戴個彩色發夾也被管生活的副校長當眾訓斥,“她天天打電話哭訴。”她的母親說,“我們每兩個星期就請假陪她,做心理疏導。”
而去年參加高考的楊光,母親侯女士則選擇了不計成本從外企辭職,陪女兒回老家四川江郵縣備考,“當時環境很惡劣,老家距離震中北川15公里,房子裂了大縫”。
因與北京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