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大的問題是有房子沒有人住專訪柏林城市規劃師克里斯蒂安·哈杰
不是某種觀念決定了不建摩天樓,而是柏林事實上沒有這個需求,我們現在做夢都夢不到有這么一天,要蓋摩天樓才夠住,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房子沒有人住。
責任編輯:莫希
城市規劃師克里斯蒂安·哈杰(Christian Hajer)從1985年開始在柏林生活,德國統一后,他在柏林城市發展部接到的第一項工作任務,是四處找地。
1998 年10月,柏林市政府公布了土地使用規劃,預計柏林人口將從當年的340萬增加到2010年的370萬,城市就業人口將達180萬, 至2010年柏林需新建住宅40萬套,4萬套新建在柏林東北部的擴展區,4.5萬套加建在老建筑頂層,9萬套改建,3萬套在戰后住宅區插建,10萬套在開敞地段加建,9.5萬套通過用地調整解決。
“我的任務就是根據這個規劃,看看柏林整個大區里,哪里還有地方能蓋房子。”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哈杰回憶了這個今天看來有些“大躍進”味道的規劃的出臺緣由。當時,柏林市政府和城市發展部聘請了10家建筑師事務所進行一項柏林城市發展調研,幾乎所有交上來的報告,都預測到了2010年,柏林人口會大幅增長,最少6萬,甚至有報告預測,最樂觀的情況下,到2020年,人口增長將達100萬。“這些報告都做了一個假設,那就是德國統一后,會有大量的東德人涌入柏林”,哈杰告訴記者。
事隔多年,哈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忍俊不顧,“我問我的上司,有多少人要住進來?100萬?200萬?他說,那至少得準備100萬的。所以我當時還設計了這 100萬人都住進來的情景,準備在距柏林市中心60公里的地方新建一個衛星城,還要沿著鐵路線,對已有的郊區城鎮進行改造,讓那些遷居到郊區的人可以坐火車到市中心來。我甚至去周邊的小城市跟市長們談話,問他們有什么地方可以騰出來的,到時候都要給柏林人住。”
事實上,10年后的今天,柏林的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有所微降,與此同時,德國總的人口也在下降,根據柏林城市發展部提供的資料,到2050年,德國人口會比現在減少150萬。
“事實上當時有一家建筑師事務所提出了相反的意見,”哈杰告訴記者,“他們認為柏林的人口會不斷減少,但當時我們都在極大的興奮中,而且上司說,就算這是正確的我們也不能用,沒有人我們還怎么蓋房子?”。
1990年代的柏林正處于城市大改造的浪潮中,重新成為德國首都之后,共有接近2000億歐元的資金被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去,波茨坦廣場、 巴黎廣場、弗里德里希大街…,一項項重建案被提上議程,國際上有名的建筑師事務所都削尖了腦袋往這兒鉆,柏林似乎有蓋不完的房子。
“那份持唯一相反意見的報告,寫的很簡單,就是德國統一后,整個東德地區經濟會癱瘓,東柏林將出現大批失業人口,這些人最終會選擇離開柏林,到西部尋找機會。”哈杰說。
事實證明這個判斷是正確的,隨著人口流失,柏林沒有出現住房緊缺,反而逐漸出現富余。20年前,分裂的柏林兩邊都住房奇缺。而今天,德國首都卻面臨住房過剩。由于需求不足,房地產價格猛降。今天在柏林購買一幢房子或者地產,只須付出8年前一半的錢。
“盡管那份報告不是完全準確,但在人口減少上被證明是對的。太丟臉了,整個柏林的城市規劃被迫做了很大調整”,哈杰告訴記者。
當政府意識到柏林人口的問題時,這座城市已經從一個地理和精神上雙重分裂的“前沿陣地”,重新變成市長沃維萊特口中“貧窮但性感”的德國首都,80年代柏林舉行的IBA國際建筑競賽以及統一后針對柏林墻周邊地區的大規模城市改造,讓整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10年后的今天,柏林城市發展部著手進行的工作是將市區道路改窄,以吸引更多人搬回市區居住。
11月16日,在柏林城市發展部,克里斯蒂安·哈杰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柏林有很嚴格的建筑規范,市區大部分建筑物高度都受到限制 圖/莫希
沒有摩天樓的需求
南方周末:剛才我們談到柏林人口在減少的問題,它對柏林的城市規劃有哪些具體的影響?
哈杰:受影響的主要是一些大型規劃項目,例如亞歷山大廣場,它是原來東柏林的城市中心,我們將它規劃成由摩天大樓組成的商務區,現在這個計劃要暫時放一放。
德國統一后,柏林有很多大型建筑項目,例如波茨坦廣場建了很多現代建筑,索尼中心、A+T大樓等等,其實像奔馳這樣的投資商很樂意建摩天大樓,但是柏林人不喜歡高層建筑,我們不想像法蘭克福那樣,城市里到處是高樓,所以準備集中建在亞歷山大廣場一帶。
廣場上的建筑形式,按照建筑師科勒霍夫的設計,采用柏林傳統城市建筑形式 “建筑塊體”與摩天樓的結合體。“建筑塊體”通常五至七層高,摩天大樓直接放置在建筑塊體之上。
地皮賣出去了,招商也全部結束了,我們才發現柏林對辦公樓的需求沒有預料中那么強,這些高樓建起來以后,擔心租不出去。本來賣出地皮的同時,政府會給投資商一個建筑期限,但這次投資商堅持辦公室租出60%才開建,雙方僵持不下。最后做了個妥協,底下商用這一塊先建好,以后有需求了再往上建。
南方周末:我聽說柏林有很嚴格的建筑規范,例如您說的限制蓋摩天大樓,這種規范是怎么發展起來的呢?
哈杰:這很有意思,1896年,當芝加哥建起第一座摩天大樓時,德國皇帝為了保護自己的宮殿和古典建筑,不允許在柏林蓋同樣的高層建筑,當然這里面還帶有一種所謂歐洲人的優越感,當時他們覺得摩天樓是新生產物,很丑。帝制消亡后,德國才開始建摩天樓。但是柏林人還是比較保守的,就算是技術上我們可以達到這個高度,但我們還是選擇不建。
德國統一以后,很多國際建筑商又提出要在柏林建造高樓大廈,但我們覺得,歷史證明摩天大樓有很多負面因素,除了建筑高度本身,摩天樓在城市街道造成的陰影,柏林人也不喜歡。而且在高樓周邊的小房屋的居住條件將受到影響,市民會被迫搬遷。況且柏林并不缺建筑用地,所以不是某種觀念決定了不建摩天樓,而是柏林事實上沒有這個需求,我們現在做夢都夢不到有這么一天,要蓋摩天樓才夠住,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房子沒有人住。
市中心的政府機構區是近年來柏林最大規模的規劃案。市政府要求政府機構不能夠占統治地位,要含蓄,所以這個地區也不能有高層建筑,加上了玻璃穹頂的議會大廈高50米,已經是這個地區最高的建筑了。
柏林的高層建筑絕對不是政府的辦公樓,它最有可能是個商業建筑。
南方周末: 柏林市中心是政府辦公區域和商務區,這樣會不會到了晚上,整個區域沒什么生氣?
哈杰:我們考慮到這種情況,并且規定,所有辦公樓的建設,必須配以20%的住宅建設面積。
所有商業區都有這個要求,柏林墻倒塌后,兩邊的無人區都投入重新開發,如果按投資商的意見,這些全部要建成商業區,那晚上市中心就真的變成鬼城了,所以我們要求投資商做民居的部分,例如波茨坦廣場所有的建筑都有20%的民居,此外它還有30%的娛樂場所,所以晚上也不會太安靜。
投資商來的時候我們也比較挑剔,跟他磨來磨去,反正不急,很多建筑商說我們缺乏工作熱情,但事實是,是我們需要精心考慮,避免出現上述的問題。所以我們對投資商要求比較高,反正你不適合我們就再找。
南方周末:城市中心沒什么人居住,這是不是柏林特有的情況?
哈杰:這應該算是柏林的一個特點,你要知道,在二戰中這個區域90%被炸毀了,加上柏林墻的關系,所以在市中心留下了這么一大片可建筑用地。民主德國時代,東柏林的同行也做過努力,他們在市中心建了一些高層的板樓,有一次你們上海的市長過來參觀,還提出很想去看這些板樓。我想,如果在市中心蓋一些類似的建筑群,應該也是能找到買家的,但是,我們的原則是希望在保持居住質量的同時,市中心的居民能有所增加。
很遺憾,因為戰爭的關系,巴黎市區那種老房子,我們現在沒有了。但我們的另一個原則是,不斷提高市中心的人文價值,重建城市的肌理。以前柏林的習慣是有錢人住在郊外,現在我們希望他們搬到市中心來。舉個例子,我們前一陣把一塊屬于市政府的空地賣給了一個發展商,他承諾我們不建高樓,而是建成一家一戶的小房子。這塊地的旁邊就是國家歌劇院,附近還有洪堡大學和博物館島,這些有錢人是非常愿意在文化上花錢的,所以這些對他們很有吸引力。
我們現在有一個工作重點,在德國經濟奇跡期間成長和工作的那代人如今年紀大了,他們會把郊區的大房子賣掉,搬回大城市,因為他們來年紀了,開車不方便,加上大城市醫療條件好,文化活動多。他們既有錢,又有文化品味,德國各大城市都在爭取這些人。柏林現在雖然不是最宜居住的城市,但我們在努力改善市中心的居住條件。例如城市綠地的保護,很少有大城市能像柏林一樣,在市中心有這么大片的綠地,
聯合國大會發表過一個報告,指出世界人口愈趨城市聚居化,越來越多的人生在城市工作在城市死在城市,我們必須保證城市是以人為尺度進行設計的,例如維持綠地其實很花錢,但我們必須很小心去做,另一方面,我們正在把馬路改窄,限制汽車與人搶道,在柏林,以前由于汽車工業的發展,提倡建大馬路,但我們現在發對這個,寬馬路上車多污染多,行人也 非常不方便。
大規模的城市改造讓整個柏林面貌煥然一新,如今,在柏林市區,工地已漸成珍稀品 圖/莫希
沒有城市中軸線
南方周末:以前的柏林似乎剛好相反,例如30年代,希特勒和阿爾伯特·施佩爾要把半個柏林拆掉來修建城市中軸線,現在你們反而要把馬路改窄。
哈杰: 柏林現在沒有城市中軸線的概念,它是集權主義政權的產物,因為它需要搞大規模的群眾性活動,軍事閱兵等活動。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所以沒有這個需要。把道路改窄這個規劃里也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因素,事實上我們從80年代就開始這么做了,這都是為了城市的發展,因為整個柏林的人口在減少。柏林有892平方公里 的土地,跟擁有800萬人口的紐約一般大,但只有350萬的人口,就算包括整個勃蘭登堡州,我們也才510萬人口,事實上,1940年代的柏林有450萬人口。
現在改的主要是原東柏林的街道,那時候他們修的馬路非常寬,例如萊比錫大街,現在我們要把它直接改窄一半,亞歷山大廣場也一樣,此外,我們還通過改建部分住宅,讓馬路轉向或者變窄,整個規劃的指導思想就是讓車輛不易行走在這些街道上,鼓勵大家使用公共交通。
在縮小街道的同時,我們在街道旁修建大型停車樓,我們最大的愿景是,在馬路上看不到停著的車。
南方周末:作為國際大都市的柏林經常舉辦很多大型活動,這難道不是需要更寬的街道么?
哈杰:我們設想過這個問題,也做過調查,結論是,柏林舉辦各種大型活動的運輸量是可以通過非私人車輛解決的。
南方周末:所以這個措施的實質是要限制私人車輛,鼓勵公共交通?
哈杰: 我覺得不應該把它理解成一種政府強制于民眾的行為或者一種意識形態,把街道變窄表現了柏林市民的一種愿望,我們做過統計,一半居住在柏林市中心的家庭是沒有私家車的,就算是有私車的人也贊成在市中心活動可以不開車,因為他們也不希望周末受到這么多車輛的影響。所以總的來說,這其實是他們的一種需求,我們政府部門正是要滿足他們這種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當然這里面還包括了社會觀念的轉變,以前汽車是身份的象征,是一種驕傲,但現在這種觀念已經在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