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城市規劃:拒絕城市黑箱子
慕尼黑也曾經有過大馬路的規劃,阿爾貝特·施佩爾曾經為希特勒設計了一條慕尼黑城市中軸,我們很高興,這個設計沒有實施,不然慕尼黑很多歷史建筑都要被拆掉。
責任編輯:莫希
慕尼黑是一個在城市規劃上很強調市民參與的城市,南方周末記者在當地采訪期間,隨退休城市規劃師蓋拉德·梅格霍勒(Gerhrad Meighorner)先生參加了一次規劃論壇活動。
11月的慕尼黑下起了冷雨,氣溫降到零度。梅格霍勒告訴記者,這是少見的糟糕天氣,“搞不好沒有幾個人會來參加活動”。這是由名為“慕尼黑論壇”的城市規劃組織發起的活動,城市規劃專業人士和市民代表將在他們的組織下,對數個位于城市邊緣的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中午12點半,離預定開始時間還有5分鐘,包括組織者在內,集合地點稀稀拉拉站了10來人,當記者以為參與者寥寥時,出乎意料之外,隨后幾分鐘內,圍著圍巾、戴著絨帽、撐著各式雨傘的人從四面八方聚攏過來。論壇組織者開始宣布活動流程,人還在不斷增多,一位高個子年輕人在人群外面嚷了起來,“里面能不能說大聲點???”記者數了數,這個時候,參與者接近50人。
記者在人群中發現了一個中國面孔——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念城市規劃博士的武漢姑娘謝曉萍,她跟導師一起參加今天的活動。謝曉萍告訴記者,在德國,城市規劃必須高度重視市民的意見,今天的活動主題就是走訪若干社會問題集中的地區,聽聽居民和專業人士的意見,進而制定改善方案。
活動的第一站是位于慕尼黑市郊的兔山(Hasenberg),梅格霍勒向記者介紹,兔山是二戰后發展起來的住宅區,戰后住房緊缺,西德政府在這里修建了大量的廉租公寓,現在這個區社會問題比較嚴重,是媒體普遍關注的地區。“人群中胖胖的是原來的區議員,旁邊的是區政府負責社會問題管理的公務員,主持人是建筑師,當年參加了這個區的規劃,由她來主持今天的活動再適合不過了。”梅格霍勒說。
1992年在兔山舉行的一次大型問卷調查顯示,這個區的人口在急劇老化。隨著德國統一,德國政府逐步加大對原東德的資金投入,導致西德地區的城市規劃資金較少,同時,由于這個住宅區有大量廉租房,吸引了大批東歐地區移民涌入,社會問題也日趨高發。
梅格霍勒告訴記者,1990年代,慕尼黑市規劃局曾在這里搞了一個規劃試驗,在這個區的中心地帶新建了59套帶車庫的優質房源以供出售,希望逐步改善這個區的居住品質,但最后只賣出30多套,剩下的只好租出去。
而車輛亂停亂放,也被認為是這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為解決這個問題,城市公益住房福利公司打算在這里蓋一個大型的雙層車庫,但是遭到本地居民的反對。參加了活動的本區市民代表馬爾庫斯·奧爾巴赫是反對者之一:“我可不贊同這個觀點,你們是設計師,當然希望到處都整齊干凈,但對我們市民來講,最重要的原則是用的舒服。”奧爾巴赫認為,大量的外來移民是問題的重要誘因,“講外語的人太多,這里的學校在整個慕尼黑是聲譽最差的。”
規劃師為參加活動的市民講解本區的規劃歷史和存在問題 圖/莫希
梅格霍勒認為,兔山的現狀并沒有想象中不堪,只是政治家和媒體把這里的問題給放大了 圖/莫希
梅格霍勒則認為,兔山的現狀并沒有想象中不堪,只是政治家和媒體把這里的問題給放大了,這里“只是人均收入低一點而已,比它差的地方,無論是慕尼黑本地還是柏林這樣的城市都有不少。”謝曉萍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其實這邊并不是很差,租金很低、房子也很漂亮、交通很方便,很平民化,這個區剛蓋好的時候其實很受歡迎,我們還有教授住在這呢。” 謝曉萍認為,缺乏鄰里交流,是兔山變成社會問題高發區的主要原因。傳統的歐洲城市講究鄰里空間,往往以步行尺寸規劃,但這片住宅區的建筑密度和容積率偏高,且以高層樓房為主,居民基本以車代步,在慕尼黑比較少見。 謝曉萍曾帶同學去參觀一個慕尼黑市郊的衛星城,里面主要是9層到11層的房子。“最高也是17層,當年規劃完成后,很受歡迎,但現在30年過去了,就慢慢被冷落了,因為住在里面匿名性太強,德國人很重視小孩子跟鄰居的交流,所以很多人搬走了。中國現在很多地方的規劃正是走這個路子,以車為尺寸設計城市,房子拔高了,綠地增多了,但是不是生活質量就變好了,這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她說。
“這要放在國內是非常好的小區,”謝曉萍補充道,“我們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就是把房子盡可能蓋起來給大家住,但是這邊已經到了蓋起來有沒有人住,住得好不好的問題。”
當天活動結束后,在慕尼黑城市規劃局旁的一個小咖啡館里,蓋拉德·梅格霍勒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摩天大樓是龐大的黑箱子
南方周末:像今天這種活動會有效果嗎?
梅格霍勒:今天晚上這個社區還會召開居民大會,進一步收集意見,隨后組織者會擬一份總結,將今天大家看到的問題,收集到的意見都寫出來,然后“慕尼黑論壇”會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就這份總結進行討論,決定下一步是繼續組織活動,還是直接把它交給城市規劃局,然后這個工作小組將跟進城市規劃局的相應舉措,并保持長期的關注。
南方周末:慕尼黑似乎有這么一個傳統,市民參與城市規劃的積極性非常高。
梅格霍勒: 慕尼黑人的自主意識是這個城市能發展這么好的主要原因。
60年代,汽車擁有率不斷上升,為緩解交通問題,慕尼黑計劃在市區修建35個隧道,當時整個城市規劃部門雄心勃勃,準備大干一場。但是第一個隧道建好之后,市民都起來反對,慕尼黑人對這個有特別高的敏感性,認為這些隧道會破壞慕尼黑的城市品質。
當時慕尼黑的市長沃格爾剛好去了一趟美國的舊金山,他看到那個城市到處是高架啊,隧道啊,糟糕透頂。市長回來以后,恰逢市民在抗議隧道工程,他就說,我同意你們的觀點,不建了。當時整個城市規劃部門都在反對他,我特別高興市長作出了正確的決定。當然,后來陸續還是建了十幾個行車隧道,但都建在環城的主干道上,居民生活區沒有建。
梅格霍勒則認為,兔山的現狀并沒有想象中不堪,只是政治家和媒體把這里的問題給放大了 圖/莫希
南方周末:您提到了舊金山的高架路,中國很多城市都在采用類似方法去解決市區交通問題,例如修建內環路和高架路,
梅格霍勒:在慕尼黑也有過類似的討論,有人提出,城市交通這么重要,要不要拆掉一些樓房,來建幾條高架路?當時的市長和市民都不同意。今天,我們非常慶幸沒有這么做,不然整個城市的面貌就被破壞了,當然現在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了,所以不會有新的提議?,F在只有出城進城的地方有一些高架,市中心基本沒有。日本的城市里有不少雙層甚至多層的高速公路,讓人非常難受。噪音和廢氣對居民的生活影響特別大。
我對中國的道路規劃印象最深的是,高速公路有很好的綠化帶,兩旁種了很多樹,而且都是有人管理的,這讓我很驚訝。
南方周末:我聽說慕尼黑有一個規定,市區不能蓋超過100米高的房子,這個規定據說也是由市民投票決定的?
梅格霍勒:這緣于1998年的一次投票,當時也是僅以微弱多數通過,51%-52%的人投了支持票。很多慕尼黑市民覺得,他們不需要一個到處是摩天大樓的城市,他們想要一個有自己特色的慕尼黑。
對我而言,摩天大樓是個龐大的黑箱子,拒人于千里之外,慕尼黑也有類似的黑箱子,奧林匹克公園附近就有。當然我也不是一味拒絕高樓,我拒絕的是死板的高樓。如果它是一個雕塑一樣的藝術品,在城市郊外擺上那么幾座,我還是可以接受的。
在中國我也看到很多高樓,上海、北京、大連……上海浦東的高層建筑還是不錯的。但在北京,我看到庫哈斯設計的新地標,覺得很難看,在圖片上它很好看,但是你從下面走過去,感覺非常糟糕。
南方周末:你覺得法蘭克福的高樓怎樣?
梅格霍勒:慕尼黑人以前常說,為什么我們不蓋一些法蘭克福那樣的高樓呢,多大氣,但現在換成不少法蘭克福人說,要是沒有這些高樓,像慕尼黑那樣就好了。同樣,漢諾威在戰后拆了很多房子,建了很多大馬路,當時慕尼黑人也很羨慕,但同樣現在換成漢諾威人羨慕我們了。因為大馬路破壞了整個城市的品質,不像我們慕尼黑,小街小巷,非常迷人。
慕尼黑也曾經有過大馬路的規劃,阿爾貝特·施佩爾曾經為希特勒設計了一條慕尼黑城市中軸,我們很高興,這個設計沒有實施,不然慕尼黑很多歷史建筑都要被拆掉。
奧運改變慕尼黑
南方周末:有一種說法,作為現代大都市的慕尼黑是從奧運會開始的,奧運會主要給慕尼黑的城市面貌帶來了哪些變化?
梅格霍勒:慕尼黑奧運會的確非常成功。就城市規劃而言,首先是整個奧運區的規劃很合理,體育場館跟住宅、文化設施、大學揉合在一塊,體育賽事得到好處的同時,居民也受惠不淺。 慕尼黑市區本來是平地一塊,沒有山,奧林匹克公園原來是個舊飛機場,所以整個公園是人工建的,用二戰時的碎瓦堆出一座小山,旁邊還有個湖,從而改變了整個城市的風景線,這是很大膽的舉措。
城市交通方面,奧運會的成功申辦加速了地鐵和輕軌的建設以及整個慕尼黑公共交通體系的聯網。1963年,慕尼黑就制定了地鐵規劃,但是只建了兩條線,今天慕尼黑城市交通網的5個環線,當時只有最里面的環剛剛開建。奧運會推了一把,整個交通網很快就建成了。如果沒有奧運會,這一切至少還要推遲十年。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想舉辦奧運會,就是想為自己的城市制造這么一種推動力。
如果沒有奧運,慕尼黑的環狀交通規劃可能要推遲10年甚至15年 圖/莫妮卡·梅耶提供
南方周末:您當時主要從事哪些工作,有哪些事情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梅格霍勒:我參與了整個奧運會建筑計劃的制定工作,舉辦一次如此大規模的活動,各項建筑工作都要在法律和資金上得到批準,當時我們特別注意聯邦德國領導人對計劃的關注和期待,以及慕尼黑市政府的期待,然后把這些期待都盡量寫進計劃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當年奧林匹克公園公開招標的時候,有93個建筑師投標,經過3次初選,剩下10到12個,落選的規劃模型被擺放在市政府一個大廳里,當時的慕尼黑第一市長沃格爾也是評審組成員,有一次,他開會開累了出來散步,路過大廳時看到一堆模型里有一個非常特別,高呼,就是這個了!
這個方案早就被淘汰了,按照法律程序,已經被排除的東西是不能再拿回來的,但是市長極力推崇這個設計,說它很像阿爾卑斯山的山脈,把景觀和體育完美結合在一起。這么一說,大家也都覺得不錯。最后這個被淘汰的規劃中標了,成了今天你看到的奧林匹克體育場,現在它都成了世界遺產了。
南方周末:30年過去了,回頭去看,慕尼黑的奧運規劃最成功的地方在哪?有沒有什么遺憾?
梅格霍勒:奧林匹克公園以及相關的公共交通,地鐵、輕軌,都非常成功。此外,奧運會帶動了幾個大型住宅區的發展,海德曼大街和柏林大街,一個在東邊,一個在北邊,它們都成為了今天慕尼黑最好的住宅區之一。
如果要說不好的地方,當時發展起來的幾個衛星城今天看起來不是很成功,當時的規劃有些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