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干正傳
這是一部關于煤炭小鎮的“紀錄片”,我們試圖用煤炭一樣質感的影像來講述一個小鎮的前世今生。百年開采,繁華散去,剩下滿目瘡痍,這幾乎是煤炭開發地共同的宿命。
責任編輯:梁偉馳 實習生 曾俊
這是一部關于煤炭小鎮的“紀錄片”,我們試圖用煤炭一樣質感的影像來講述一個小鎮的前世今生。百年開采,繁華散去,剩下滿目瘡痍,這幾乎是煤炭開發地共同的宿命。我們選取阿干作為本片的主角,并不是因為它的特殊性,它只是普通煤炭城鎮標本。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問題是世界性的,正如電影《阿甘正傳》臺詞——“你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
——編者
時間好像凝固了。
煤炭的塵埃覆蓋了所有的景物:1950年代蘇式住宅樓,方方正正的磚混式。街面店鋪上的“國營”招牌,寫著毛澤東語錄的衛生院、電影院,包著紅塑料殼的熱水瓶,厚鐵做的燒煤塊爐子,陳舊退色的港臺明星海報。閑散的狗,無人的臺球桌,以及無處不在的摻雜著直白、木訥目光的路人。
這就是阿干鎮,離甘肅省會蘭州市區直線距離15公里的一個小鎮。
往昔輝煌
阿干鎮在明洪武年間即開采煤炭,由此而來,制陶、冶鐵、鐵器加工業相繼發展,商貿興起,遠近馳名。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起,開始機械化大規模采煤,當時探明儲量為5700多萬噸,43年來開采原煤4278萬噸。
在鎮里干了二十多年的呂生告訴記者,那時遍地都是“黑金子”,人們可隨意挖掘。1985年起,阿干鎮的鼎盛時期真的來臨,夜晚燈火通明,一片繁榮景象。最紅火時,煤窯多達500家,城鄉居民多達4.3萬人。那時,煤炭就是阿干鎮人的理想和希望,鎮上的小伙子誰不做礦工,那就是“不務正業”。
一位40歲的下崗礦工談起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時,嘴角還掛著一絲驕傲的微笑,他說:“那時的生活不錯,我們似乎每天都有肉吃,老婆孩子靠一個人的工資養活還綽綽有余……”
繁華散去
劉從德,一個土生土長的阿干人,1980年身為煤礦工人的父親去世后,他和哥哥接了老父的班也成為煤礦工人。據他回憶,當他接班時挖出的煤質就已不如父親時代的好了,但1980年代對于阿干鎮還是好時候:“那時候比現在熱鬧,人多,工資不算高但物價也便宜,工人地位也高,吃穿用都有國家保證。”在家里,他正為兒子的出路犯愁,孩子不愛念書,但劉從德又是鄰居羨慕的對象,因為他還有個下井挖煤的工作。煤礦破產后,不少職工下崗,即使保留了工作,工資也降了不少。
進入2000年,因煤炭資源枯竭,阿干鎮靠山吃山的好日子一去不復還。與此對應的,是撲面而來的沉悶、蕭條。目前,阿干鎮煤炭的儲存量只有五百多萬噸,每年的開采量為六十多萬噸,意味著不到10年,以煤炭而致富、因煤炭而出名的阿干鎮將無煤可采。如今的阿干鎮,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更沒有娛樂場所,只有幾個小飯館、小商店、小攤位,維持這個小鎮最基本的運轉。據了解,這兩年有一萬多人離開阿干鎮自謀生路。每到上下班時,通往蘭州的面包車變得繁忙起來,車里擠的是去蘭州打工的年輕人。
街上的幾輛破舊出租面包車在路上顛來顛去,并不斷鳴號招攬顧客。記者問路邊的一位的哥一天的收入情況時,他淡漠地回答記者:“還掙什么錢吶,能把油錢弄出來就謝天謝地了。”這位的哥講,跑面的的絕大多數都是下崗礦工,全鎮的面的三四十輛,車多客少,他們一天的收入也就10元左右。
尋求崛起
專家指出阿干鎮存在的問題:土質不利于糧食作物生長;區位條件差,位于內陸中的內陸,地理環境惡劣,遠離市區;支柱產業單一,對礦業產業的依賴性很大,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幾乎為零;幾十年的開挖,地質災害嚴重,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不多,修復工作難以進行。
有經濟學家認為,阿干鎮產業調整關鍵要加強培育有一定后發優勢的產業。蘭州大學蒲訓教授前不久對阿干鎮進行調研后表示,像阿干鎮這樣資源枯竭、基礎設施落后型的城鎮,每提供一個再就業崗位,須投資10萬元的基礎設施建設。理想目標是用5年-10年的時間基本實現經濟轉型,使糧食種植基本從本地農業產業中退出去。目前他們正在抓緊總投資400萬元的百合恒溫保鮮庫項目的建設,以擴大百合的種植面積。與此同時,10萬只羊養殖工程也在實施過程中。旅游業也是阿干鎮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云頂山和將軍山不僅氣候宜人,而且自然景色獨特,而一些廢棄的礦井、鐵路蒸汽機、馬家窯文化等人文資源也可以利用。
生活繼續
2009年7月,記者再次來到阿干鎮。也許是沒有取暖燒煤,也許是剛下過雨,盛夏的小鎮變得清爽明麗了許多,低沉的氣氛有所緩和。周末的早市剛休,街上多了許多行人,一排明黃色的新住宅樓很搶眼。當地政府在建的“民意小區”將安置1056戶地質沉陷區的居民。五年前記者去過的劉從德家已被拆掉,他也將住進新房,補足60平米要自付一萬多元,他挺高興,同時也為這一萬多塊錢發愁。讓他頭痛的兒子終于當上了兵,女兒獨自跑到隴南去打工。
有30年工齡的劉從德每天上夜班采煤,月收入1500元錢,他說這二年阿干鎮終于有點變化了,總的來說是向好的方向變,包括他的家庭。
問及以后,劉從德笑著說:煤挖完了,人總還得活吧。
(標題書法:李益倫 馬進帥對本文亦有貢獻)
阿干正傳
阿干鎮位于甘肅蘭州西南山區
“煤沒有了,鐵軌拆了,這一段的鐵路要消失了……”2007,面對曾經給他們帶來財富的鐵路,阿干鎮人難免失落。這條于1956年建成,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歲月的蘭阿鐵路走完了它的歷史。2009年記者到這里時,鐵軌已不存在。
礦區診所,墻上仍有毛澤東“救死扶傷”的名句字樣 2007
礦工劉從德一家合照,表情樂觀 2003
在洗澡的礦工。黑色的煤曾是阿干鎮的財富和希望 2003
臺球室總有閑散的少年 2004
礦區擁擠的格子樓 2004
處于休閑狀態的人們 2007
太陽光斑落在昔日熱鬧的阿干劇場,這里曾經為礦工放映無數電影 2005
2009,新建的移民小區。當地政府努力多年的阿干礦區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于2007年獲得國家發改委的批準,困擾阿干群眾多年的沉陷問題開始得到解決。阿干鎮鐵冶村180戶500多口人,已經安置了一部分,近一兩年,所有人都要搬遷移民。
2009 工人在拆礦區舊建筑。經過長期的過度開采,阿干地區出現地質沉陷,形成危房。
阿干鎮移民工程效果圖和遠景規劃圖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