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再探路·籠子與鳥】小鎮里的世紀大遷移
轉,還是不轉?成了一個留在石龍的人們苦苦求索的問題。從“飛地”掛牌之時便進入園區的鐘建寧說,經驗告訴他,那將是一個延續幾十年的遷徙,5-10年都沒法完成。
責任編輯:肖華 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賀穎彥
在珠三角正在推進雙轉移的宏大背景下,廣東最小的鎮正經歷著一場緩慢而艱難的產業大遷移
石龍,東莞最小的一個鎮。
小小的10.38平方公里土地上繁華得令人吃驚,甚至五星級酒店就有兩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人從香港、臺灣來到這個小鎮種下財富的種子。30年間,一些人走了,一些人遷徙到更內陸的他鄉去復制那些故事,而新的主角正在登場,新的財富之軸,正在離去者的廠房里緩緩拉開。
一代人來,一代人去,這是一場綿延多年異常艱難的遷徙,緩慢,決然。
飛地
擁擠得喘不過氣來的土地,逼得石龍不得不去廣東北部山區借一塊“工業飛地”
一個是廣東最小的鎮的黨委書記,一個是粵北山區偏遠縣始興縣的黨委書記。
馮壽宗和黃卓欽都沒想到,五年前的一個想法,會讓他們在這場世紀大遷移中留下一筆。盡管現在這兩個黨校同學都已離開當年的基層,但這兩個地方依然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很早之前,石龍鎮西湖村曾舉辦過一個尋根問祖的活動,發現根在財力甚至不及西湖一個村的韶關市始興縣。不過此后兩地政府也一直鮮有交往,直到2004年,一個大膽的想法出現。
那年12月,廣東省長黃華華在第四屆“山洽會”上提出了“工業飛地”的想法:在珠三角城市圈之外的廣東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建立“工業飛地”。
馮壽宗很快就找到黨校同學黃卓欽,告訴他占地面積是石龍兩千多倍的始興縣,工業用地很富余。而這時,黃正在為無地可用發愁不已。
土地,是整個珠三角都普遍面臨的一大難題。經過這么多年的高速發展,珠三角地區GDP已經超過18000億,剩下的土地資源極其有限。面積本來就極小的石龍當然概莫能外,狹小的鎮上擁擠著上千家的企業,已經沒有多少整塊的土地剩下來,新的項目無法落地。
沒有土地,像珠三角的許多地方一樣,成了石龍的頭號問題。而這些日益珍貴的土地中,卻有許多是被一些附加值極低的工廠或者是污染很大的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