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60年·60人·60問”系列專題之二

在上一期由許小年、陳志武、王石等縱論中國經濟發展之后,我們邀請了周瑞金、鐘沛璋、劉吉、李永忠、李昌平等,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節點上,于政治領域為中國眺望未來。

責任編輯:曹筠武 朱紅軍 實習生 趙一海 何旭

■編者按:我們在本期繼續推出“60年·60人·60問”系列專題。在上一期由許小年、陳志武、王石等縱論中國經濟發展之后,我們邀請了周瑞金、鐘沛璋、劉吉、李永忠、李昌平等,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節點上,于政治領域為中國眺望未來。

輿論監督就是主旋律

問題在于是揭露缺點,解決矛盾,還是捂住蓋子,讓矛盾激化,走向腐化、崩潰。高昂的社會批判的號角是社會的“主旋律”,是促進社會的潤滑劑,是政治改革的催化劑。

鐘沛璋中宣部新聞局前局長,中國青年報前副社長

鐘沛璋

上世紀80年代,北京豐澤園一位廚師陳愛武向《中國青年報》反映,商業部長搞特權,吃飯不交錢。我請兩位記者去調查,在《中國青年報》頭條報道了這件事?!度嗣袢請蟆泛鸵恍┑胤綀蠹?,紛紛轉載了這篇報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還發通報表揚了陳愛武。

對這樣的好事情,有人卻看不慣。我就受到這樣的責問:“報紙公開批評部長,這是誰批準的?”于是我就在《人民日報》上寫了《開一代民主新風》的文章,正面申述了公開輿論監督的好處和重要性。

我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工作時,就曾組織全國新聞界開展新聞真實性的大討論。新聞必須真實,真實性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我們新聞工作必須捍衛的新聞道德底線。做一個能功垂千秋的人民新聞工作者,必須有三真:報真事,說真話,為真理。

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事情。如今改革開放已歷三十年,開民主新風的狀況如何呢?

以同樣轟動全國的遼寧西豐縣委書記進京抓記者事件來看,這相隔二三十年的兩次“轟動”,反差竟如此之大。前者廚師批評一位中央高官吃飯不交錢,被批 評者立即檢討,其他官員也紛紛補交飯費改正錯誤;后者批評縣官胡作非為,被批評者膽敢動用專政工具以“誹謗罪”來被捕維護法律尊嚴的記者。巨大反差說明, 當年我所盼望的開一代民主新風只是刮了一陣小風。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建立切實的監督機制,一直是政治體制改革中尚未完成的一件大事。不能想象,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哪一種社會,一切都是美好無 缺,一切都和諧沒有矛盾。問題在于是揭露缺點,解決矛盾,還是捂住蓋子,讓矛盾激化,走向腐化、崩潰。高昂的社會批判的號角是社會的“主旋律”,是促進社 會的潤滑劑,是政治改革的催化劑。我國繼續前進的動力,除了自上而下的領導英明決策外,還靠自下而上的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靠社會的輿論監督。

現代國家的官員們都受新聞輿論監督。尊重輿論監督的官員,才有道德的力量。沒有道德力量,與民心、黨心相背,任何官員的手中的權力都是靠不住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承諾要推進我國的政治改革,報告中提到民主,有27處之多?,F在講民主已是上上下下各級官員們講得最多的一個詞匯。聯合國早已通過了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我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簽署這一國際公約已整整十年,現在就等全國人大批準實施。人們還盼望能制定和實施已醞 釀了二三十年的保障我國新聞自由的新聞法。

我國曾長期要求輿論一律、思想統一。上有所云,眾皆諾諾。但沒有思想自由,就不會有創造。

歷史并沒有終結。世界總是在矛盾斗爭中發展前進。所有的國家都要經受各種考驗。愿我們偉大祖國在考驗中奮勇前進。

(本文根據作者提供文章匯編)

樂見政治文明的新景象

需要一代領導集體大智慧,大膽略,大手筆,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來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