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再探路·經濟新政500天】大規模的“雙轉移”才剛剛開始——專訪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
不是非得制造業對制造業,也可以是制造業對服務業。我們也在進步,干嘛一定要跟土打交道,臉上油乎乎的呢?也可以穿上西裝啊。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賀穎彥
■有一些傳統企業,比如禪城區,一畝地要一千二百萬了,你就在那里做鞋子做衣服,一輩子也不夠你買的這塊地的成本,不積極轉移干什么?
■一個能做到一千億的企業,它早就轉移了,轉移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不是非得制造業對制造業,也可以是制造業對服務業。我們也在進步,干嘛一定要跟土打交道,臉上油乎乎的呢?也可以穿上西裝啊。
佛山市委書記林元和說,自己喜歡佛山城里“塞車”。“我們堵車的都是貨柜車。”林說。他的意思,是貨柜車背后佛山制造業當下的繁榮。
金融危機下的廣東,佛山是珠三角的一個“另類”。今年一季度,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佛山仍實現GDP逆勢增長11%,位居珠三角各城市首位。
而在2008年度廣東全省產業轉移的轉移目標責任考核中,佛山也是以90分高分領跑珠三角。按照佛山政府對陶瓷產業的關停計劃,佛山原有的260多家陶瓷企業將只保留42家陶企,絕大多數企業將在1年多時間里被關閉或遷移。
佛山“雙轉移”到底是如何推進?轉移中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為什么佛山在金融危機下可以逆勢增長?
以下是專訪內容。
協調政府間利益沖突
南方周末:佛山在做“雙轉移”之前,企業是不是已經自發地開始轉移了?
林元和:是的。在汪洋書記提“雙轉移”之前,企業自發的轉移還有很多,從順德南海轉移到高明,佛山南部轉移到佛山北部。
比如高明是佛山五個區中最弱的了,但是它在全中國縣域經濟肯定是前五十位。它怎么發達的?第一高明有全世界最大的醬油企業海天醬油,是從禪城轉移過去的;有中國最大的照明企業佛山照明,上市公司,它的制造基地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