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再探路·經濟新政500天】廣東經濟新政500天

2008年3月,履新廣東4個月的汪洋秘訪東莞,考察完畢,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00天過去了,“雙轉移”推進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鋒的廣東,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嗎?

責任編輯:馬克 助理編輯 溫翠玲

■編者按:三十年前,以深圳等三個經濟特區的建立為標志,廣東扮演了改革開放探路人的角色:對內,率先突破計劃經濟桎梏,釋放各經濟要素的生產力;對外,率先參與國際經濟分工,打破閉關鎖國的自我循環。

三十年后,廣東的GDP增長了51倍,人均GDP增長了35倍,廣東的經濟總量占到全國的1/8,領先第二名5000億元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經濟大省。

但是,廣東經濟又帶有明顯的粗放增長特征,在資本、勞動力、技術、制度這增長四要素中,過于依賴前兩者的投入,后兩者的貢獻遠遠不夠。再加上廣東對國外市場的依賴過高,這使得廣東看起來像個流大汗、掙小錢的超級打工仔。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整個中國經濟的寫照。而朝野上下都清楚,這種高投入高污染低利潤的增長模式,是難以持續的。

歷史又將廣東推到了前臺,這次,廣東扮演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探路者角色。

任務一點不比三十年前輕松,這一次,廣東選擇了用“雙轉移“來開局——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二、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

雙轉移的目的,是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優化勞動力素質、提高人均GDP。

2008年3月,履新廣東4個月的汪洋秘訪東莞,考察完畢,他由衷感慨:“今天不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明天就會被產業結構所調整。”

500天過去了,“雙轉移”推進得如何?再次出任探路先鋒的廣東,看到前方的曙光了嗎?

汪洋的東莞秘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2008年3月的東莞之行,成為日后人們回憶“雙轉移”政策的一個節點。

2008年3月25日下午,汪洋未通知當地官員,突訪東莞厚街鎮。厚街是東莞工業重鎮,以鞋業和家具制造業著稱,這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汪洋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外資企業部分外移后,對當地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汪洋先去考察了一家鞋廠和一家港資電子廠,隨后又鉆進在東莞的外地民工所在的出租屋——在東莞,他們被稱為“新莞人”。這位53歲的省委書記看起來和藹可親,他還在出租屋附近的燒餅店買了一塊千層餅。

當日黃昏,汪洋在當地的一個村委會座談。知情人說,汪當時的關注重點在于當地如何破解發展難題和產業轉移的陣痛。在這個小型座談會上,汪說,東莞要增強憂患意識,及早動手轉移;而且東莞的人口壓力很大,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降低人口壓力。

汪洋談“雙轉移”

●當前廣東的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廣東要以改革開放初期“殺開一條血路”的氣魄,努力在實踐科學發展觀上闖出一條新路,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2007年12月25日,廣州,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二次全會

●“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走的是自己的路,讓別人議論去吧?,F在仍然是這樣,走我們自己的路,科學發展的路,讓別人議論去吧。

2008年11月21-22日 廣東全省經濟特區工作會議

●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就只有一個字,干!

2009年1月7日 廣州 廣東省委十屆第四次全會

●“ 騰籠換鳥”是一個形象的說法,表明一種政策導向,但絕不代表政策全部內涵。不是要把鳥全騰出去,主要的還是政策的引導。實際上是開了個門,然后說你出來 吧,出來對你有好處,還有把米撒在那,比如說降電價。“它說我不走,不走我們也不趕它。”

2009年2月3日 廣州 《珠三角規劃綱要》研討班

●“保增長與‘雙轉移’并不矛盾,是并行不悖、互相促進的,我們要保的增長,不是傳統發展模式下的增長,而是科學發展的增長。”

2009年5月27日 梅州 全省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工作會議

●“在經濟下滑的時候,大家為了‘趕數據’又把落后生產力全都上起來了,就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如果能把精力花在調結構上、花在轉型升級上,哪怕現在一時數據不好看,將來數據也一定會好看!”

2009年7月16日 廣州 中共廣東省委十屆五次全會

●“不僅要‘騰籠換鳥’,還要鼓勵‘擴籠壯鳥’、‘筑籠引鳥’。&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