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掙大錢
“受人喜歡的小說就是好小說”,“如果說《盜墓筆記》是垃圾小說,那金庸的小說在那個時代也是了?!?/blockquote>
他們在網上寫小說,然后,成了富翁1991年4月5日,互聯網上誕生了第一份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北美留學生作家少君在其中發表了自己的小說《奮斗與平等》。他也成了中文網絡文學的“開山鼻祖”。
1992年6月28日,海外留學生在美國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個中文新聞討論組ACT。此后,以留學生構成的中文網民主體在ACT上開始手動輸入收錄金庸、古龍等人的文學作品,而抒發人在異鄉的濃濃愁緒,帶有極強個人經歷的文學創作,在當時的中文網絡中屢見不鮮。1994年2月,方舟子等人創辦了第一份中文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以收集、摘錄中文網絡原創文學為主。詩陽、魯鳴等人又于1995年3月創辦了中文網絡詩刊《橄欖樹》。1995年底,幾位女網友創辦的女性網絡文學詩刊《花招》,也隨之誕生。中文網絡文學創作,自此開始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用少君的話說,“《華夏文摘》,是在時代風云激蕩的思國懷鄉深情中應運而生。”當時的中文網絡應用主體,都是在海外留學的大學生,以理工科為主。他們大多數都具備了良好的教育素質以及敏銳的思辨能力。雖然在語言功底上,這一時期的網絡文學作者稱不上華麗與精美,但其作品中的思辨性以及對社會的關懷、對命運的反思,卻都是后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網絡文學中所不常見的。十余年后,有老網民回憶起當年名噪一時的少君、圖雅、百合等知名作者,仍然堅持“他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作家”。
但隨著留學生們紛紛畢業,投身工作與社會的大熔爐,少君等人都漸漸遠離網絡,而決絕如圖雅,更是在1996年7月宣布告別網絡,從此再未現身。
第一次網絡創作狂潮
1995年8月,中國大陸第一個BBS水木清華站正式建立。隨后,多家知名高校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BBS站點。大學生與剛剛走上社會的青年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迅速投身于這一未經開墾的處女地。而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個人免費空間,則搭建起了網上一間又一間的“書屋”,通過轉載收錄經典名家作品,完成了通俗文學與網絡的結合。
在大陸,網絡文學第一次讓傳統媒體與大眾見識到它的威力是在1997年的冬天,一篇《大連金州沒有眼淚》讓不少中國人為之拋下男兒淚。那一年的世界杯十強賽,中國隊又一次折戟沉沙之際,網友“老榕”在四通利方(新浪前身)發表的這篇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網上引發巨大回響的同時,《南方周末》全文轉載了這篇文章,多家傳統媒體紛紛跟進。但大陸網絡文學的第一次創作狂潮,卻是由一個臺灣人帶起的。1998年,《第一次親密接觸》首次現身于臺灣成功大學的BBS上,隨后被轉載到了大陸各大BBS。這篇在如今看來文筆略顯粗糙,情節也處處顯得刻意的普通言情小說,當年卻曾經讓數以百萬計的讀者沉醉不已,并且帶起了長達數年的網戀之風。而作者“痞子蔡”也因為這篇小說,成了中文網絡文學界的殿堂級人物。許多人也正是因為這篇小說,第一次注意到了網絡寫作這個概念?!兜谝淮斡H密接觸》隨后被改編為舞臺劇,電影和漫畫等,實體書在大陸的銷量破百萬,更遑論多達幾十種形形色色的盜版書。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次親密接觸》一書最大的價值,就是讓人們看到了網絡文學的經濟價值。
一部分精明的書商開始把眼光投向內地的網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