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重讀斯密

  勞動分工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呢?對這個問題,我同斯密前輩一樣好奇,不過,他的答案卻不能令我滿意……


  勞動分工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呢?對這個問題,我同斯密前輩一樣好奇,不過,他的答案卻不能令我滿意
  
  《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in the Natureand Causesof the wealth of  Nations),5篇32章,有幾章我僅讀過一次,然而第1篇的第1章到第4章,讀了又讀,幾百次了吧,以至于能背下來。我讀書的方法是,讀不讀,看興趣。是的,我以經濟學謀生。但是,哪怕經濟學祖師爺的著作,也要感興趣才讀。這么做,有什么道理呢?
  看過一些船山先生(王夫之)辦湘西草堂的史料,在外人看來,那真是苦不堪言。沒有糧食,他得領著徒兒們上山挖野菜充饑。甚至,死不降清的船山先生要為紙張彎腰,他是乞紙以教。我曾經為此思考,不是一年半載,而是曠日持久,是什么力量使船山先生堅持了那么久呢?船山先生總結了明亡的教訓,告誡后人:平時不忘武備,戰時不賤詩書。是這樣一種信念支撐他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是我,會怎樣呢?僅靠一種信念,想堅持那么久,會累死吧?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偷半夜三更溜進草屋,里外搜了一遍,沒東西可偷。船山先生正在全神貫注地授課,徒兒們也聽得入神,對小偷全然不覺。于是小偷干脆坐下來聽講,不知不覺到天明。如果這故事是真的,那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樣一群人,其實活得津津有味。否則,船山先生的課會講得那么生動?只可惜,現在的大學里,一群慘綠少年卻愁眉苦臉。是的,他們不快樂。
  張五常教授說,學業之旅是長程賽跑。那么,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就是興趣。外在的誘惑或逼迫,堅持不了幾天。知道了這個道理,我從不勉強自己去做什么,閱讀也好,研究也罷,怕壞了自己的興致。
  憑興趣讀書,效果如何呢?讓我說說自己的體驗吧。還以讀《國富論》為例。與當代人的著述不同,一開始斯密就舉一個制針工廠的例子,來討論分工的作用。是的,社會科學是事理之學,沒有事哪有理呢?不幸的是,這種敘事說理的經濟學傳統,不知何時弄丟了。必須指出,在事例中發現道理的過程,好奇心得到滿足,人生會變得津津有味。
  斯密以制造大頭針為例,“如果他們都分散開單獨勞動,又沒有受過這個特殊行當的訓練,他們一天肯定做不了20枚大頭針,也許一天連一枚都完不成。這就是說,他們絕對完成不了他們現在由于適當的分工和組合所能完成的1/240,甚至1/4800?!蓖ㄟ^觀察大頭針的制造,斯密注意到了勞動分工與產出量之間的關系,并從這個例子出發,得出了更一般化的結論:“只要采用了分工,在任何一門手藝里,分工都會使勞動生產力成比例地增長?!?BR>  分工為什么有這種作用呢?斯密的答案是這樣的:
  其一,分工把每個人的工作簡化到只從事一種簡單的操作,而且把這一操作變成他終身惟一的職業,這樣就必然極大地提高他的熟練程度。
  其二,分工節約了原先一個人做多種工作由一個工種轉換到另一個工種所花費的時間。這位經濟學祖師爺的觀察是細致入微的。他舉例說,一個人從事紡織,又耕種一個農場,當他從紡機轉移到農田,或者從農田轉移到紡機,期間要喪失很多時間。
  其三,分工有利于機械的發明。他說:“比如,最初制造的蒸汽機都雇傭一個孩子,根據活塞的上下運動來不斷開關鍋爐與汽缸之間的通道。在這些雇傭的孩子中,有一個孩子特別喜歡與同伴玩耍。他發現,只要在打開閥門的把手與機器的另一部分之間拴上一條繩子,這個閥門就無須他動手而自行開關,他就可以去與他的同伴盡情玩耍。蒸汽機自最初發明以來最大的改進之一,就是由一個貪玩的孩子這樣發現的?!?BR>  相距萬里,又相隔幾百年,然而斯密有關大頭針的討論,我有親臨其境的感受。是啊,勞動分工為什么有那么神奇的作用呢?對這個問題,我同斯密前輩一樣好奇,不過,他的答案卻不能令我滿意。我認為,他講來講去,卻終究沒有捅破那一層窗戶紙,即沒有說透分工的作用。這里且讓我發揮一下。
  人們所從事的活動產生的結果不是單一的,一項活動所產生的結果,除了活動所明確追求的結果外,還伴生未曾料想到的副產品。甚至,人們種種有明確目標的努力,可能無法實現本來的迫求,卻有意外的收獲。在一項活動中,與明確追求的那些目標相伴生的無意的結果就是副產品。不能預料一項活動有哪些具體的副產品,但可以肯定一項活動必定產生副產品。副產品的種類非常豐富,其中有一種副產品特別重要,這就是人們在活動過程無意中獲得的經驗知識。然而在以往的經濟研究中,副產品是被假設不存在的,為此本人在《有場景的經濟學》那本小冊子中做了一些原創性研究。這里,只要引入副產品,分工的意義就會很清楚。作為活動副產品的經驗知識,其累積量同活動的頻率有關,人們從事某項活動的頻率越高,與這項活動有關的知識積累量就越大。分工的意義在于,個體從事的活動種類減少,因而從事某類活動的頻率提高,與之相關的一類知識積累加快。歸納一下:分工減少了個體活動的種類,因而提高了個體所從事的活動的頻率,使知識積累加快,由此而產生的結果是產出量的增加,即生產力的提高。關于知識,這里多說幾句。以往的求知活動中,人們總是追求那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永恒真理,不幸的是,知識不是以真理這種形式存在的,而是以今天增加一點明天增加一點你添加一點我添加一點這種形式積累的。人類總是受到無知的困擾,卻因知識總在不斷累加而使我們的行為更有效率。
  《國富論》全書討論的是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在這本書里,斯密給出了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分工。關于這一點,我認為知識積累量是一個更一般化的解釋,因為有很多方法可以加快知識積累,分工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所以與其說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是分工,不如說是知識積累。斯密給出的國民財富增長的第二個原因是無形之手,即價格制度。個體選擇隱含了沖突,由此引出了個體選擇的協調。協調個體選擇的是制度。有史以來只有三套制度,第一套是沒有制度的制度,即叢林法則;第二套是等級制;笫三套是價格制度。不同制度交易費用是不同的,在全部三套制度中,價格制度的交易費用是最低的。交易費用是不創造財富的,交易費用的下降意味著有一部分資源可轉用于創造財富的生產活動,所以斯密把價格制度視為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寫到這里,突然產生了一種聯想?!秶徽摗返拇蟛糠制糜谟懻搩r格制度如何起作用,就像孔子在《論語》中解釋等級制。我們應稱斯密為英國的孔子,還是應稱孔子為中國的斯密呢?憑興趣讀書,時不時會有這種回答不了的奇怪問題。
    

  斯密以制針工廠的例子,來討論分工的作用,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