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碑上社會,村上會社
走會成了那段日子村里的中心話題,高蹺風靡了村莊,那時村里的半大孩子,每個人腿上都綁一副一尺來高的木蹺,大白天仨一群倆一伙地在村里四下里走動,走得累了,便袖著手兒倚著墻一站,讓老陽暖暖地曬在身上……
會社,是鄉土中國社會底層的民間組織。自娛、自助、自律的會社活動曾經是樸素乏味的鄉村生活中草根百姓重要的精神慰藉,也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社會的和諧安定。
北京東郊的丫髻山上,殘留著一份有關清代京畿會社的記錄,以碑刻的形式。
民間“走會”的復蘇
30年前,我曾親歷一次民間花會的復蘇,那是1976年,我在京郊順義一個叫白辛莊的村子過著乏味而無望的下鄉插隊生活。那時我們的物質生活清貧,精神生活尤其清貧,不單單是我們,村里的社員,每日的生活也不過就是吃飯出工、收工吃飯、睡覺,再吃飯出工,周而復始,乏味得淡出鳥屎來。
花會是從這年秋后開始活動的。這年秋天,“文化大革命”結束了,中國人的生活出現了轉機。這轉機,我是從這民間花會———準確地說,在我們村叫高蹺會———的恢復活動發現的。高蹺會的活動地點是在一隊的車把式家,每天晚上飯后,車把式在自家門口把大鑼一篩,循著鑼聲,會員們便三三兩兩前去聚齊兒,第二天一出工,各隊的那些高蹺會員們便頗有些自豪得意地嚷嚷著腰酸腿痛,可不是嘛,這些被誣指為四舊的玩意兒已經有十多年不玩兒了。我們村的這路高蹺秧歌兒,兩條腿綁上小一米高的木蹺,高來高走,喜怒哀樂舉手投足都要在空中完成。走會成了那段日子村里的中心話題,高蹺風靡了村莊,那時村里的半大孩子,每個人腿上都綁一副一尺來高的木蹺,大白天仨一群倆一伙地在村里四下里走動,走得累了,便袖著手兒倚著墻一站,讓老陽暖暖地曬在身上。
正月初一走會,鑼鼓一響,村里就炸了,男女老少傾巢而出,可著胡同街道,追著秧歌兒看?!扒颇抢献?,真俊,比閨女還俊呢,誰扮的,瞧不出來。那個歪毛公子,是八隊隊長扮的,一臉的壞樣兒?!比藗冃αR著贊嘆,“大青椒?那是泗上的,特意趕來的,十里八鄉頭一號?!比藗冎钢林?、看著說著。高蹺秧歌的主要角色一個叫老座子,是個男扮女裝的古裝美少女,她被一幫嘍羅簇擁著,矜持地緩緩前行,不茍言笑。在老座子前面百般出丑賣乖的,是一個叫大青椒的丑婆,也是男扮,搓一張艷紅臉兒,顴骨上掛兩朵白粉,耳朵上掛兩個紅辣椒,歪歪扭扭地走在前邊。第三個角色,踩高蹺的歪毛兒公子,是個風流俏皮一臉壞相的青年,這廝穿一件豎條紋長衫,頭頂小帽兒,留兩撇小胡子,他的任務就是屁顛兒屁顛兒地前后左右祭出各種諂媚套路來挑逗美少女———老座子,可不管這廝怎樣大獻殷勤、百般撩撥,美少女終是冷若冰霜,不為所動,幾個人的丑態把大伙惹得哈哈大笑。
這花會從一家走到另一家,來到誰家門前,這家主人便出來,端上煙、糖、茶,會眾們在這家門前表演一番,再轉向下一家。整個演出最揪人眼珠兒的是大青椒和歪毛兒公子的表演,有些個浪,有些個邪,有些個色,浪得熱烈,邪得俏皮,色得撩人。
看了許久不見的秧歌,村里人臉上綻開了花。這種鄉土秧歌多少帶點勾人的色情味道。說它色情,可不像那些心理陰暗的道德家想象的下流。色情其實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一種樸素感情。北方鄉村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碌一年,用這種方式宣泄一下,娛樂一下,色情一下,與城里人相比一點兒也不下流。
久違的花會,只是今日中國民間沒落了的會社組織的一個影子。
30年前,我曾親歷一次民間花會的復蘇,那是1976年,我在京郊順義一個叫白辛莊的村子過著乏味而無望的下鄉插隊生活。那時我們的物質生活清貧,精神生活尤其清貧,不單單是我們,村里的社員,每日的生活也不過就是吃飯出工、收工吃飯、睡覺,再吃飯出工,周而復始,乏味得淡出鳥屎來。
花會是從這年秋后開始活動的。這年秋天,“文化大革命”結束了,中國人的生活出現了轉機。這轉機,我是從這民間花會———準確地說,在我們村叫高蹺會———的恢復活動發現的。高蹺會的活動地點是在一隊的車把式家,每天晚上飯后,車把式在自家門口把大鑼一篩,循著鑼聲,會員們便三三兩兩前去聚齊兒,第二天一出工,各隊的那些高蹺會員們便頗有些自豪得意地嚷嚷著腰酸腿痛,可不是嘛,這些被誣指為四舊的玩意兒已經有十多年不玩兒了。我們村的這路高蹺秧歌兒,兩條腿綁上小一米高的木蹺,高來高走,喜怒哀樂舉手投足都要在空中完成。走會成了那段日子村里的中心話題,高蹺風靡了村莊,那時村里的半大孩子,每個人腿上都綁一副一尺來高的木蹺,大白天仨一群倆一伙地在村里四下里走動,走得累了,便袖著手兒倚著墻一站,讓老陽暖暖地曬在身上。
正月初一走會,鑼鼓一響,村里就炸了,男女老少傾巢而出,可著胡同街道,追著秧歌兒看?!扒颇抢献?,真俊,比閨女還俊呢,誰扮的,瞧不出來。那個歪毛公子,是八隊隊長扮的,一臉的壞樣兒?!比藗冃αR著贊嘆,“大青椒?那是泗上的,特意趕來的,十里八鄉頭一號?!比藗冎钢林?、看著說著。高蹺秧歌的主要角色一個叫老座子,是個男扮女裝的古裝美少女,她被一幫嘍羅簇擁著,矜持地緩緩前行,不茍言笑。在老座子前面百般出丑賣乖的,是一個叫大青椒的丑婆,也是男扮,搓一張艷紅臉兒,顴骨上掛兩朵白粉,耳朵上掛兩個紅辣椒,歪歪扭扭地走在前邊。第三個角色,踩高蹺的歪毛兒公子,是個風流俏皮一臉壞相的青年,這廝穿一件豎條紋長衫,頭頂小帽兒,留兩撇小胡子,他的任務就是屁顛兒屁顛兒地前后左右祭出各種諂媚套路來挑逗美少女———老座子,可不管這廝怎樣大獻殷勤、百般撩撥,美少女終是冷若冰霜,不為所動,幾個人的丑態把大伙惹得哈哈大笑。
這花會從一家走到另一家,來到誰家門前,這家主人便出來,端上煙、糖、茶,會眾們在這家門前表演一番,再轉向下一家。整個演出最揪人眼珠兒的是大青椒和歪毛兒公子的表演,有些個浪,有些個邪,有些個色,浪得熱烈,邪得俏皮,色得撩人。
看了許久不見的秧歌,村里人臉上綻開了花。這種鄉土秧歌多少帶點勾人的色情味道。說它色情,可不像那些心理陰暗的道德家想象的下流。色情其實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一種樸素感情。北方鄉村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勞碌一年,用這種方式宣泄一下,娛樂一下,色情一下,與城里人相比一點兒也不下流。
久違的花會,只是今日中國民間沒落了的會社組織的一個影子。
一種堅硬的保存歷史的方式
去年冬日的一個午后,我開車沿著京郊昌平西營村北的公路筆直地向東,穿過順義牛欄山再向東,進入平谷境界。車過峪口,向北十余公里,遠遠可見塵埃中丫髻山頂那兩個重修了殿宇的“發髻”了,12月的丫髻山冷冷清清,我穿過北髻山村,停下車,從西側向山上攀。一路目之所見,陳年古跡蕩然無存,立在那里的都是新廟子。
作為道教全真派的圣地,始建于唐初的丫髻山經過遼金時期的發展,興盛于元明時期,至清代康熙、乾隆兩朝達到鼎盛,成為雄踞京城東面的道教名山之一,“東有丫髻山,西有妙峰山”是往昔北京街頭巷尾盡人皆知的一句話。記載中的丫髻山古建筑群遍布全山,從山腳西側開始,先有紫霄宮與觀音堂,行至山腰有東岳廟與回香亭,行至山頂有碧霞元君祠、玉皇閣、三皇殿,散布在山間的其他建筑還有龍王廟、菩薩殿、馬王廟、藥王廟、靈官廟等等。從這些僅存名目的廟宇來看,可以發現丫髻山的建筑群是一個泛神的實用主義建筑大雜燴,既有道教,又有佛教,還有民間崇拜的各色神明。
神廟于我而言沒有吸引力。360米高的丫髻山,吸引我的是眾多記載著400年來鄉土中國民間會社情況的石碑,也叫“會碑”?!氨R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是舊時民間一句代代相傳的口頭語。勒石以銘記,這是中國保存歷史的一種堅硬的方式。千年的古建筑———物質文化的遺產,最終毀滅于“文化大革命”,那數百塊石頭的史書,命運又當如何呢?
山中清涼的風沁冷了我的肺,行不及山腰,我的胸腔已像一只殘破的風箱,發出嘶啞的嘯聲,我的雙腳緩慢地一下一下在凹凸不平的石階上挪動。
穿過半山腰正在新建的一個廟子,東行十余米,就是丫髻山碑林了。往昔數百塊的碑刻如今只遺下殘破的十余方,被重新倚立在石壁下。
丫髻山能夠成為道教名山,得益于歷代皇家對它的重視,尤其是清朝初期,康、雍、乾三朝帝王對它的推崇。這一點可以從此山當下遺存較早的一方康熙帝所撰碑文《丫髻山玉皇閣碑記》(康熙五十四年)中讀出:
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駢肩疊跡,不可勝計……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農耕時代,往往是由君主的好惡,而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及祈神娛樂。為了維持這種祈神娛樂的經濟運轉,鄉村的地主們往往會捐助他們的部分錢財。在丫髻山殘存的石碑中,有一方“立施舍香火地租碑”便記載了光緒三十二年順天府三河縣幾位樂善好施者捐地租的行為:
……誠愿將祖貽民地租頂四千余吊,施舍在丫髻山
天仙圣母懿前,于四月圣會作為永遠幫助獻戲舍粥之資
立碑者為三位“引善人”及“本山住持道”趙德化。
維持一個宗教圣地經濟運轉的,大體有三個來源:廟產、香燭錢、信眾捐輸,讓我感興趣的是,這種捐租行為和清代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怎樣才能取得平衡呢?也就是說,這些捐了租銀的土地,還要不要向朝廷納賦呢?
除了這塊碑,在殘留的數塊碑中,以乾隆盛世遺留的會碑最多,按年代排列,有“純善源溜老會”、“四頂源流子孫老會”等名目。
還有一碑立于乾隆末年,會名字跡已不可分辨,從里面的一句碑文“……尺寸心之敬爰,進子午香而長香之會所由起,凡茲百有余年”中可以得知,這個民間會社,大約建立于康熙年間。
農耕時代,民間會社的穩固程度隨著國家的安危而沉浮。丫髻山遺留會碑中最晚的是一方是民國10年所立的《誠意圣會碑》,該碑記載的會,起初是由京城內的民眾辦理,到乾隆末年就由一個叫喇蘇營的村莊辦理。
北方民間的會,除了勸善教化的道德功能外,它的自娛、娛神的形式是借助于某種文藝表演,比如舞獅、舞龍、耍中幡、高蹺、地秧歌等等,這些都歸為“武會”,與之相對的還有一類叫“文場”,它主要是一種民樂合奏形式,有時兩種會的表演合二而一,由文場來為武會伴奏。
會的活動一般在正月與四月,由于經濟來源極為有限,即使是這樣短短幾日的走會支出,往往也不是一些會社能夠承擔的。丫髻山殘存的會碑中,有一方便記載了一個燈會由于得到王公的資助得以復蘇的故事:燈會“費用浩繁,盛事難繼”,王公在進香時得知此事,慨然捐助白銀五百兩,“寄存生息,即以每年所得息銀七十金為燈燭茶水之資”,于是燈火“復燦然如故”了。
這塊石碑,是嘉慶十三年所立,距今已近200年了。
北方民間的會社,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可稱老會,不足百年的,只可稱為圣會;從會眾的身份判斷,又可分為市民的會和農民的會,除了以表演形式來命名的會,還有以職業行為命名的會,另外還有以會眾的某種善行來命名的會,比如某某某舍粥會、某某某勸善會,這些會的宗旨,是從民間的角度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
去年冬日的一個午后,我開車沿著京郊昌平西營村北的公路筆直地向東,穿過順義牛欄山再向東,進入平谷境界。車過峪口,向北十余公里,遠遠可見塵埃中丫髻山頂那兩個重修了殿宇的“發髻”了,12月的丫髻山冷冷清清,我穿過北髻山村,停下車,從西側向山上攀。一路目之所見,陳年古跡蕩然無存,立在那里的都是新廟子。
作為道教全真派的圣地,始建于唐初的丫髻山經過遼金時期的發展,興盛于元明時期,至清代康熙、乾隆兩朝達到鼎盛,成為雄踞京城東面的道教名山之一,“東有丫髻山,西有妙峰山”是往昔北京街頭巷尾盡人皆知的一句話。記載中的丫髻山古建筑群遍布全山,從山腳西側開始,先有紫霄宮與觀音堂,行至山腰有東岳廟與回香亭,行至山頂有碧霞元君祠、玉皇閣、三皇殿,散布在山間的其他建筑還有龍王廟、菩薩殿、馬王廟、藥王廟、靈官廟等等。從這些僅存名目的廟宇來看,可以發現丫髻山的建筑群是一個泛神的實用主義建筑大雜燴,既有道教,又有佛教,還有民間崇拜的各色神明。
神廟于我而言沒有吸引力。360米高的丫髻山,吸引我的是眾多記載著400年來鄉土中國民間會社情況的石碑,也叫“會碑”?!氨R溝橋的獅子,丫髻山的碑”,是舊時民間一句代代相傳的口頭語。勒石以銘記,這是中國保存歷史的一種堅硬的方式。千年的古建筑———物質文化的遺產,最終毀滅于“文化大革命”,那數百塊石頭的史書,命運又當如何呢?
山中清涼的風沁冷了我的肺,行不及山腰,我的胸腔已像一只殘破的風箱,發出嘶啞的嘯聲,我的雙腳緩慢地一下一下在凹凸不平的石階上挪動。
穿過半山腰正在新建的一個廟子,東行十余米,就是丫髻山碑林了。往昔數百塊的碑刻如今只遺下殘破的十余方,被重新倚立在石壁下。
丫髻山能夠成為道教名山,得益于歷代皇家對它的重視,尤其是清朝初期,康、雍、乾三朝帝王對它的推崇。這一點可以從此山當下遺存較早的一方康熙帝所撰碑文《丫髻山玉皇閣碑記》(康熙五十四年)中讀出:
距京師百里有山曰丫髻,隸懷柔縣,兩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是名。自元明以來,號為近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歲孟夏,四方之民,會此祈禱者駢肩疊跡,不可勝計……
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農耕時代,往往是由君主的好惡,而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及祈神娛樂。為了維持這種祈神娛樂的經濟運轉,鄉村的地主們往往會捐助他們的部分錢財。在丫髻山殘存的石碑中,有一方“立施舍香火地租碑”便記載了光緒三十二年順天府三河縣幾位樂善好施者捐地租的行為:
……誠愿將祖貽民地租頂四千余吊,施舍在丫髻山
天仙圣母懿前,于四月圣會作為永遠幫助獻戲舍粥之資
立碑者為三位“引善人”及“本山住持道”趙德化。
維持一個宗教圣地經濟運轉的,大體有三個來源:廟產、香燭錢、信眾捐輸,讓我感興趣的是,這種捐租行為和清代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怎樣才能取得平衡呢?也就是說,這些捐了租銀的土地,還要不要向朝廷納賦呢?
除了這塊碑,在殘留的數塊碑中,以乾隆盛世遺留的會碑最多,按年代排列,有“純善源溜老會”、“四頂源流子孫老會”等名目。
還有一碑立于乾隆末年,會名字跡已不可分辨,從里面的一句碑文“……尺寸心之敬爰,進子午香而長香之會所由起,凡茲百有余年”中可以得知,這個民間會社,大約建立于康熙年間。
農耕時代,民間會社的穩固程度隨著國家的安危而沉浮。丫髻山遺留會碑中最晚的是一方是民國10年所立的《誠意圣會碑》,該碑記載的會,起初是由京城內的民眾辦理,到乾隆末年就由一個叫喇蘇營的村莊辦理。
北方民間的會,除了勸善教化的道德功能外,它的自娛、娛神的形式是借助于某種文藝表演,比如舞獅、舞龍、耍中幡、高蹺、地秧歌等等,這些都歸為“武會”,與之相對的還有一類叫“文場”,它主要是一種民樂合奏形式,有時兩種會的表演合二而一,由文場來為武會伴奏。
會的活動一般在正月與四月,由于經濟來源極為有限,即使是這樣短短幾日的走會支出,往往也不是一些會社能夠承擔的。丫髻山殘存的會碑中,有一方便記載了一個燈會由于得到王公的資助得以復蘇的故事:燈會“費用浩繁,盛事難繼”,王公在進香時得知此事,慨然捐助白銀五百兩,“寄存生息,即以每年所得息銀七十金為燈燭茶水之資”,于是燈火“復燦然如故”了。
這塊石碑,是嘉慶十三年所立,距今已近200年了。
北方民間的會社,有百年以上歷史的,可稱老會,不足百年的,只可稱為圣會;從會眾的身份判斷,又可分為市民的會和農民的會,除了以表演形式來命名的會,還有以職業行為命名的會,另外還有以會眾的某種善行來命名的會,比如某某某舍粥會、某某某勸善會,這些會的宗旨,是從民間的角度維護社會的和諧安定。
龍燈老會的殘余記憶
在丫髻山頂踏勘完會碑,我遇到了一個50余歲的看山人,他是山下東面北店村的,我跟他打聽附近村莊會社的情況,他說他們村有個龍燈老會,現在的會長任志式就在村子里。
看山人把我帶到村里任志式的家,一個簡樸的山村小院。75歲的任志式住在北房東側的一大間里,冷清的屋子點著一個小蜂窩煤爐子,屋中飄著一股青腥氣,循味望去,西墻下堆著大堆剖開去瓤的南瓜,桌上曬著大片的南瓜籽。
任志式老人并不清楚本村的龍燈老會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他只記得,十幾歲上,他就跟會里干活兒,一開始是幫幫工打打雜,到后來幫著會里買東西,那時會里只有一條龍燈。龍燈老會的活動一般是在冬閑的時候,到了四月初一,上丫髻山拜廟燒香,四月初七(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前一天)正式走會,除了參加丫髻山的廟會,附近幾個村的會還進行聯歡活動,互相串村走會,這叫“請會”。北店村的龍燈老會到北髻山村去走會,每回表演完,對方照例管飯,連著去3年,對方就會給刻碑紀念。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先是北髻山村的來北店村走會,然后北店村再去北髻山村走會,走完會吃完飯,往往是深夜一兩點鐘了。
會里的龍燈行頭、鑼鼓鐃鈸是村里會眾們捐錢購置的,捐錢的主兒都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這個錢是一年斂一次,一般是春節期間斂錢,斂完錢列出清單張貼出去,說明本年要開支多少,收入多少,虧空多少。如果虧空的話,由會上的幾個主要負責人攤點錢平賬,如果有余錢,就存起來,放到下一年走會時用。
解放前北店村有300多口人,參加龍燈老會活動的農民有六七十人。走會時的主要角色有一個戴盔的打頭,一個大頭和尚,還有個女娃叫柳翠。在明代傳奇小說里,這本是一個勸善向佛的故事,叫“大頭和尚度柳翠”,可到了民間,卻把它改成一個色情味道的二人小戲“大頭和尚戲柳翠”,解放后這個節目被宣傳部門取消了,改成了耍龍扭秧歌。
龍燈老會的會頭是由大家推舉的,當會頭的要有組織才能,能張羅事,完了之后都要留大伙兒吃頓飯。任志式入會后,頭一次開會,是在村西會頭家吃的飯?!斑^去當會頭都是大肚漢(經濟條件好),他能養活這個會,這個會不能給他帶來經濟利益,不過是一種榮耀露臉的事。解放前北店村當會頭的,家里差不多算中農戶,村里也有地主,可他們摳,牛毛不舍,走會時吃派飯,都沒人愛上他們家吃飯,因為他不給人家好飯吃?!?BR> 加入龍燈老會沒有什么規矩,全憑個人喜好,解放前辦這個會比現在好辦,那時不受限制,會里的事,由會頭一安排就妥當了?!皬那耙坏蕉?,村里人除去湊一塊兒耍錢,沒別的事兒可干,組織這個龍燈老會讓大伙參加活動,就是想靠它來代替耍錢,給大家娛樂娛樂,平時會里活動要是找不著人了,就上耍錢場找去,到了那兒,有幾個算幾個,都讓他來參加會里的活動,不讓他耍錢?!?BR> 龍燈老會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時候衰落了,原因是國共之間的戰爭。北店村屬于共產黨解放區,北面是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地方武裝“伙會”經常到北店村來騷擾,會里的鐃鈸響器都散失了,龍燈老會也就難以為繼。

在丫髻山頂踏勘完會碑,我遇到了一個50余歲的看山人,他是山下東面北店村的,我跟他打聽附近村莊會社的情況,他說他們村有個龍燈老會,現在的會長任志式就在村子里。
看山人把我帶到村里任志式的家,一個簡樸的山村小院。75歲的任志式住在北房東側的一大間里,冷清的屋子點著一個小蜂窩煤爐子,屋中飄著一股青腥氣,循味望去,西墻下堆著大堆剖開去瓤的南瓜,桌上曬著大片的南瓜籽。
任志式老人并不清楚本村的龍燈老會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他只記得,十幾歲上,他就跟會里干活兒,一開始是幫幫工打打雜,到后來幫著會里買東西,那時會里只有一條龍燈。龍燈老會的活動一般是在冬閑的時候,到了四月初一,上丫髻山拜廟燒香,四月初七(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日前一天)正式走會,除了參加丫髻山的廟會,附近幾個村的會還進行聯歡活動,互相串村走會,這叫“請會”。北店村的龍燈老會到北髻山村去走會,每回表演完,對方照例管飯,連著去3年,對方就會給刻碑紀念。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3天,先是北髻山村的來北店村走會,然后北店村再去北髻山村走會,走完會吃完飯,往往是深夜一兩點鐘了。
會里的龍燈行頭、鑼鼓鐃鈸是村里會眾們捐錢購置的,捐錢的主兒都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家。這個錢是一年斂一次,一般是春節期間斂錢,斂完錢列出清單張貼出去,說明本年要開支多少,收入多少,虧空多少。如果虧空的話,由會上的幾個主要負責人攤點錢平賬,如果有余錢,就存起來,放到下一年走會時用。
解放前北店村有300多口人,參加龍燈老會活動的農民有六七十人。走會時的主要角色有一個戴盔的打頭,一個大頭和尚,還有個女娃叫柳翠。在明代傳奇小說里,這本是一個勸善向佛的故事,叫“大頭和尚度柳翠”,可到了民間,卻把它改成一個色情味道的二人小戲“大頭和尚戲柳翠”,解放后這個節目被宣傳部門取消了,改成了耍龍扭秧歌。
龍燈老會的會頭是由大家推舉的,當會頭的要有組織才能,能張羅事,完了之后都要留大伙兒吃頓飯。任志式入會后,頭一次開會,是在村西會頭家吃的飯?!斑^去當會頭都是大肚漢(經濟條件好),他能養活這個會,這個會不能給他帶來經濟利益,不過是一種榮耀露臉的事。解放前北店村當會頭的,家里差不多算中農戶,村里也有地主,可他們摳,牛毛不舍,走會時吃派飯,都沒人愛上他們家吃飯,因為他不給人家好飯吃?!?BR> 加入龍燈老會沒有什么規矩,全憑個人喜好,解放前辦這個會比現在好辦,那時不受限制,會里的事,由會頭一安排就妥當了?!皬那耙坏蕉?,村里人除去湊一塊兒耍錢,沒別的事兒可干,組織這個龍燈老會讓大伙參加活動,就是想靠它來代替耍錢,給大家娛樂娛樂,平時會里活動要是找不著人了,就上耍錢場找去,到了那兒,有幾個算幾個,都讓他來參加會里的活動,不讓他耍錢?!?BR> 龍燈老會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的時候衰落了,原因是國共之間的戰爭。北店村屬于共產黨解放區,北面是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地方武裝“伙會”經常到北店村來騷擾,會里的鐃鈸響器都散失了,龍燈老會也就難以為繼。

康熙撰玉皇閣碑記局部
北店村龍燈老會會長任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