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敬宜的新聞人生
年近八旬的著名報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聞作品選”。過去,老人一直以“藏拙”為由,多次拒絕出版這些“易碎品”,這次為什么要破例呢?
責任編輯:劉小磊
年近八旬的著名報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聞作品選”。過去,老人一直以“藏拙”為由,多次拒絕出版這些“易碎品”,這次為什么要破例呢?
他說:“我忽然改變主意,應出版社之約將一部分已經過時的‘雜拌兒’結集出版,原因之一是想起了朱穆之同志的一番話,想為年長、年輕的朋友提供一點‘向后看’的標志物,從而更加堅定‘向前看’的信心和勇氣。”
二十多年前,新聞界前輩朱穆之曾說過這樣的話:“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僅要向前看,也要向后看。好比坐著輪船在海上航行,旅客總是埋怨船走得太慢;只有經?;仡^看看,才會發現自己離原來的出發地已經很遠,離目的地已經越來越近了。”
范敬宜的經歷相當傳奇。1951年,他在上海圣約翰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奔赴遼寧一家報紙當助理編輯,6年后因文獲罪,開始了長達20年的勞改生涯。1979年,重返新聞崗位不久,因為一篇重要報道被《人民日報》轉載而聲名鵲起,從一個沒有記者身份的“干部”,輾轉歷任《遼寧日報》農村部副主任、主任、副總編輯、國家外文局局長、《經濟日報》總編輯。1993年,當他63歲時,履新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的總編輯。1998年起任第九屆全國大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而后,他以古稀之軀,執教清華,成為全國新聞院系年紀最大、級別最高的院長。
他說,自己真正的新聞生涯“從50歲才開始”。
范敬宜近照 圖/王文瀾
《范敬宜文集·新聞作品選》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48元
“我是沒有正式學過新聞的!”在北京萬壽路的清香林茶樓里,范老點燃了一支煙,開始了我們的聊天。“離基層越近,離真理越近”
1957年,在《東北日報》(今《遼寧日報》前身)工作的范敬宜因為兩篇雜文被打成右派,送到農村勞改。1966年“文革”開始,他又被批斗了兩年多。后來,全家下放到遼西最貧困的農村。“就是在那些年,我才真正沉到了社會的最底層,了解了中國的國情、民情,特別是中國的農村。這時候再回過頭來看我們過去做的新聞工作,就覺得太淺薄了。對人民了解得太少,對中國國情了解得太少。我這才真正意識到,離基層越近,也就離真理越近。”
在農村,范敬宜和農民結下了一世情緣。至今,他還時常接到當年的老鄉給他打來的電話。
197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