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文化軟實力調查:在世界地圖的中心硬起來
廣東曾經是中國改革的酵母,三十年后,當整個中國從當年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發酵成長為世界經濟大國以后,廣東如何更高更強,如何為中國發展繼續探路?
責任編輯:朱又可 袁蕾 實習生 朱怡 徐臻
“當今時代,文化因素已成為經濟競爭的核心因素;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獲得主動。”
——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林雄
去年8月,奧運會剛一閉幕,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應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之邀訪問廣東。汪洋對他說,珠江三角洲正在從“廣東制造”向“廣東創造”轉型。
弗里德曼訪問了一些“廣東創造”的企業,回國后,他很快在報紙上發表了《發自華南的明信片》,評價這里正在發生的新變化,他把這稱為“更綠色或更聰明的經濟”,他認同汪洋“低碳經濟”的思路,“好像與我們的很相像?”
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之后,廣東的硬實力已經硬邦邦響當當,多年連續排名中國經濟第一大省,“珠三角”成了“世界工廠”。外人想從這里找到“中國模式”的線索。
廣東曾經是中國改革的酵母,三十年后,當整個中國從當年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發酵成長為世界經濟大國以后,廣東如何更高更強,如何為中國發展繼續探路?廣東在思考。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雄的回應是:“當今時代,文化因素已成為經濟競爭的核心因素;誰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