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論輸贏: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
到2008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720億,增長率13.8%,占全省GDP的6.8%,廣東文化產業的規??偭恳呀涍B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從“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廣東為自己設定的時間表是5到10年。
責任編輯:朱又可 袁蕾 實習生 朱怡 徐臻
2008年廣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2720億,增長率13.8%,占全省GDP的6.8%,規??偭窟B續多年居全國第一
2008年深圳軟件業的增長速度達到39%,居全國第一
廣東報業總發行量、廣告額、影響力排全國報業第一
傳媒:國家開放形象的一部分
在“廣東精神”的導引下,廣東人三十年來創造了可貴的廣東經驗。最容易被標舉的是廣東的傳媒、電影院線和深圳經驗。
“一提起廣東的文化軟實力,人們會想到廣東的報業。廣東報業領風氣之先,率先走出集團化之路,今天南方報業集團、廣州報業集團、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深圳報業集團,在全國是聲名顯赫,成為廣東文化軟實力的象征。”林雄部長說。
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單世聯看來,廣東報業的內容創意好,文化產業的核心是創意,這是因為它遵循了傳播規律、市場規律。
“1980年代曾經有過思想解放,而廣東在全國比較神氣的就是開放領先全國,落實到文化里面,哪一個抓住了機遇,把當時八十年代的廣州開放的精神,真正轉到報紙上來,就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它一變,大家都在跟著變。這幾家一旦形成,就主宰了廣東報業的天下,你想再改變就不能回去了。”單世聯說。
“報業現在很牛,當年的傳媒老大可是電臺。”南方廣播電視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白玲說,1970年代末的報紙、電視尚未發展起來,遠沒有今天這樣風光,當年影響最大的是電臺。
但是電臺曾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1979年以后,廣東停止了對香港廣播的干擾,香港的廣播直接進到廣東地區,一下子吸引了廣東人,75%以上的聽眾轉到香港電臺的頻率上。廣東電臺的三套節目加起來,收聽市場占有份額也只有23%到24%。
能聽到香港廣播對廣東業界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可以借鑒學習香港廣播。廣東電臺組團去香港考察,回來就下決心改革。
1986年誕生的影響全國廣播至今的珠江經濟廣播模式,最初起名“珠江商業電臺”,那個時候還不好提“商業”,最后定名“珠江經濟臺”,由陳云題名。
珠江廣播模式就是全天直播,大板塊結構,滾動式新聞,熱線電話和聽眾直接交流。
珠江經濟廣播推出后迅速扭轉局面,半年把20%的收聽率提高到70%?,F在粉絲追歌星影星,那個時候是追珠江經濟臺的主持人。
1991年廣東臺又開辦了全國第一個全天直播的立體聲專業音樂電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原創流行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