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如何“被復墾”為耕地——安徽阜陽3.6萬畝耕地復墾造假調查

政府的期望和要求,王五一說,“我的理解是四個字,‘批地掙錢’。再加兩個字就是‘多批地多掙錢’?!?/blockquote>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3.6萬畝,差不多相當于阜陽市2年的建設用地。

■阜陽土地造假的初衷在于,土地使用上“占補平衡”的硬約束。所謂占補平衡,即建設單位占用耕地必須占多少、補多少,先補后占。占補不能平衡的區縣,按照規定在安排土地利用計劃指標的時候,要扣減下一年度的指標,建設用地和置換用地報批也不能受理——這對地方政府是一道要命的緊箍。

■讓人困惑的是,一個規模如此浩大、事實如此明顯的造假,如何能層層通過。

圖紙上“被復墾”的耕地

阜陽國土資源局局長要求各區縣:在2008年8月阜陽完成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之前,“把過去的一些打谷場,現在已經變成了耕地,抓緊時間變通成新增耕地上報。”

張興奎家對面那塊在他看來與其他耕地并無區別的莊稼地,去年悄然發生了不為人知的變化。

這塊位于安徽阜陽穎東區正午鎮張廟村一處小溪邊、約一畝見方的土地,曾經特殊過:人民公社時期,它是整個生產隊的曬谷場。然而,自從那場著名的變革從由此往東170公里的鳳陽縣小崗村發端之后,它便也被分田到戶,和其他耕地一樣,滋養了一茬又一茬的麥子、黃豆和玉米。

2008年,這塊數十年來恪守耕地職責的土地,在當地國土部門那里,經驗值卻被突然歸零:這塊耕地有了一張新的出生證,它被重新“復墾”成為耕地——而所謂的復墾,指的本應是使不可耕種的土地變為可耕種的過程。

正午鎮正午村62歲的王老先生,同樣不知道他宅子底下這塊土地發生了什么變化。和張廟村的那塊地一樣,這塊地在人民公社時期也是曬谷場,分田到戶之后被劃為宅基地。去年,這塊地被“復墾”成為耕地——盡管它上面的宅子這些年來一直安然無恙,到現在也沒有要被拆除的跡象。

在安徽阜陽,去年一共有至少3.6萬畝土地被以類似的方式“復墾”。

安徽省國土資源廳的數據顯示,2008年,阜陽有626個曬谷場復墾項目通過驗收,總面積達36205畝。

8月16日,南方周末記者從獲得的復墾項目所在地詳細列表中,隨機選擇,探訪了其中4個鎮16個村的復墾項目,與當地農民一一核實,實地察看,發現在這些地方,所謂的“復墾”并不屬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