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系列專題之三·資本復興】平民創富的時代變遷
“你對‘富二代’持什么態度?”這位已經45歲的華西集團二代掌門人抿嘴一笑說:“第二代一定會超過第一代的……社會不必擔心‘富不過三代’,最起碼江陰的第二代沒有問題!”
責任編輯:曹筠武 郭力 實習生 朱慧靈 何旭
【新中國六十周年系列專題之三·資本復興】
資本的力量就是國家的力量。資本由商業行為創造。商業的重新出現與壯大,商業社會的重新發育與成熟,是新中國成立60年歷程中最耀眼的變化。
伴隨資本在中國從消亡到復興,中國人的商業財富也歷經停滯,萌發與井噴。僅從2002年至今的7年間,中國普通家庭存款就從6.4萬億元上升到25萬億元。增速更快的可能是中國的國有企業資本,它們從1952年的238.60億元暴漲1200倍,在2006年就達到了29萬億元。
商人是資本復興的最大得益者,新的富豪群體正在重新形成。無論結果如何,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試圖擠進這個階層,他們把對實現財務自由的強烈渴望轉化為堅韌的創新精神,并因此開創了中國的全民創富時代。
2009年8月15日對吳仁寶來說不同尋常,這位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江陰華西村老書記,于這一天收下了幾位“徒弟”,其中有沙鋼集團董事長沈文榮之子沈彬、波司登董事長高德康之子高曉東等人。
這無疑是中國企業史上頗具戲劇色彩的一頁。老一代飽含“政治情懷”的鄉鎮企業家,和數位曾留學歐美并被外界貼上“富二代”標簽的企業少帥盤膝而坐,他們的交集引人遐思。
柳傳志當時也在場,他問吳仁寶的兒子吳協恩:“你對‘富二代’持什么態度?”這位已經45歲的華西集團二代掌門人抿嘴一笑說:“第二代一定會超過第一代的……社會不必擔心‘富不過三代’,最起碼江陰的第二代沒有問題!”
“最起碼第二代沒有問題”,吳協恩既給自己打了氣,卻也留下了一絲惆悵。在一個政經體制急劇變革的年代,家族傳承無異于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成為將家族產業做大做強的一把利器,卻也可能成為一塊絆腳石。
而若將視野拓寬到新中國60年的長河中,普通中國人的財富創造方式和財富觀,不斷發生著更為劇烈的變化。一個平民創富的時代正在到來。
興奮與宿命糾結的年代
吳仁寶和魯冠球的 “政治情懷”與變通能力的結合,使得他們在財富創造年代到來之前就已如魚得水“平民創富”在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改革開放拉開帷幕的30年中,顯然是一個“不可能的詞匯”。1953年10月開始的“社會主義改造”,幾乎將個體工業和商業領域的私人資本與財產收編殆盡。4年之后,私營和個體經濟占整體經濟的比重從建國初的近七成,下降到了不足3%。而經過1960年代中期開始的十年文革浩劫之后,個人經營性財產就像恐龍一樣——滅絕了。
中國內地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是于1980年12月11日頒發給一位名叫章華妹的浙江姑娘的,不過,早在1969年那年,有兩個人不經意間已拿到了開啟一個隱性創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