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系列專題之三·資本復興】鋼鐵業資本大角逐——國資外資民資三方博弈

力拓事件給中國鋼鐵業潑了一盆冷水,它讓人想起“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坊間俗語——盡管很少人真正感受到了揶揄和嘲弄。中國企業總是在產能上你追我趕,卻在整個產業鏈的建構和話語權的爭奪中步履蹣跚且日益分化

責任編輯:曹筠武 郭力 實習生 朱慧靈 何旭

【新中國六十周年系列專題之三·資本復興】

新中國初期中共中央接管了30多家鋼鐵企業,直到1987年,鞍鋼等5家鋼企引入外資,10年后,民營鋼企開始大量涌現,三種資本力量開始同臺唱戲。但最近鋼鐵業國進民退、力拓事件、通鋼慘案的集中發生,凸現了國資、外資和民資這三種資本的激烈博弈

55歲的張曉剛多少有些尷尬,他執掌鞍鋼集團兩年,中國鋼鐵業便經歷了一次大俯沖。人們想起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的那句話:“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2009年7月9日鞍鋼開工60周年慶典上,這位鞍鋼黨委書記、總經理豪情不減,回顧了鞍鋼60年來的發展歷程、成果和經驗,并宣稱下一步的目標是6年內年產鋼進入世界鋼鐵業前10位。

這一天,鞍鋼的股價(A股)漲了一分錢,不過與鞍鋼上半年巨虧15億元人民幣相比,這也算是“周年獻禮”了。要知道,鞍鋼2008年大賺近60億元。

共和國60年中幾多沉浮,無論是1952年中共中央做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還是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時期“趕英超美”“以鋼為綱”的口號,以及“文革”期間中國鋼產量隨政治斗爭“蹦極”的戲劇性,人們回憶起這些往事時,緬懷歷史的情愫遠超過了對鋼鐵業本身的再審視。

盡管中國的鋼產量的倍增速度令全球震驚——1949年不足16萬噸,1979年超過3000萬噸,而2008年突破了5億噸,60年間從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