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兇猛】十年央企大變身:從哪里來,向何處去?

救國企于瀕死,成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最為引人注意的話題。國企改革,對當時的政府來說,是“最為難啃的骨頭”。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何旭

從奄奄一息到“央企時代”

僅僅在十年前,如今風光無限的央企,還掙扎于瀕死之中。

當時的《經濟日報》曾如此報道它那慘淡面相:1998年,2/3以上國有企業虧損,在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的5.8萬戶國有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虧損企業虧損額為近千億元。全部國有企業虧損額比上年同期增長23%,其中國有大中型企業增長30.4%。

救國企于瀕死,成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后期最為引人注意的話題。國企改革,對當時的政府來說,是“最為難啃的骨頭”。

1997年開始,為了實現國企三年脫困,國家除了要求在國企領域本身進行改革外,還出臺了多項配套措施來剝離國企的負擔。1998年,政府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入2700億元人民幣作為準備金;1998年先后成立了信達、東方、長城和華融四家資產管理公司,負責收購、管理和處置從四大國有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

當時,改革的方向明確無誤。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在調整和改組中要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并且明確,當時要“進”的是“三大行業”,“兩類企業”:國家安全行業;自然壟斷行業;提供公共產品的公益性事業;高新技術產業中少數幾家關鍵性的企業;支柱產業中的骨干企業。

而當時推動和主導改革的體改系統眾多專家官員,眾口一詞地告訴本報記者,實際上就是要退出競爭性行業,在非競爭性行業也要逐步打破壟斷。

但就在一般民眾還沉浸在國企改革的艱難記憶中時,國企鷂子大翻身,成長的速度大大超過許多人的預計。

2003年,國資委成立。“兼并重組”、“整合”取代“拆分”、“消除壟斷”成為國企改革的主題詞,2003年到2006年間,盡管國資委所管轄的央企就由236家減少到149家。但是,2006年的時候,央企就實現利潤超過1萬億,同時利潤超過一百億元的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業進入了財富雜志公布的500強,比2003年增加了10家。

8月5日,在廣州的一場報告中,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自豪地說:“我們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