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周年】“60年·60人·60問”系列專題之三
消極理解“韜光養晦”謀略,容易“右”,容易陷入 “無所作為”和被動;過分強調“有所作為”,容易“左”,實際上容易自不量力,充好漢,打頭陣,引火燒身。
責任編輯:郭力 實習生 朱慧靈
【“60年·60人·60問”系列專題之三】
中國的崛起首先應在亞洲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鄭永年 南方周末記者 張哲 采訪整理
中國一系列外交行動的輕重緩急可以看出,中國更關注的是歐美、非洲,甚至拉美,而不是亞洲。中國的崛起首先是在亞洲崛起,不能舍近求遠。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鄭永年
如果從宏觀上看當下世界的外交格局,可以看到,老牌大國美國在向西看,新興大國印度在向東看。
對于美國而言,布什政府的8年,其“亞洲戰略”的轉移和部署已經基本完成。無論是美日同盟,還是美澳、美印的關系發展,或是新近簽署的《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美國重返亞洲已成現實。而印度,則一直是將中國當作假想敵的。
事實上,它們共同的視線目標,就是中國。
現在基本上可以說,未來5到10年,中國將成為全世界的外交中心。然而,中國向東有美日同盟,向西有印度,那么,中國想要成為海洋強國,東南亞就是唯一的出???。
中國的經濟崛起正在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戰略定位——很多國家的外交政策都開始把中國放在首位,這當然會給中國帶來無窮的外交壓力。那么,如何消化中國崛起而給自身帶來的壓力,在可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是中國外交最大的任務之一。
而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也是全新的。前蘇聯曾經建構起以自身為中心的封閉的利益集團,北美經濟圈和歐洲也不是完全開放的。而中國不可能建設封閉的區域主義,東亞經濟圈是奉行開放主義的。
東南亞(東盟)經濟圈、東北亞經濟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圍繞中國而展開的。中國對這些地區的貿易都是順差,它們對中國市場的依附程度很大。
但是,例如當東南亞的國家都通過東盟這個組織平臺與中國對話后,它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話語權。這是中國面臨的巨大壓力,也是嚴峻挑戰。
因此,中國現有的外交策略應作出適當調整:
首先,中國應將國際戰略更多向亞太地區傾斜,尤其東南亞。中國對東南亞提出過很多美好的口號,諸如“睦鄰富鄰”等等,但中國一系列外交行動的輕重緩 急可以看出,中國更關注的是歐美、非洲,甚至拉美,而不是亞洲。比如,在亞洲,除了駐日本的大使是副部級,其他所有大使都達不到這個級別,這或許就有不適 當的地方。
其次,中國對東南亞的外交努力程度并不足夠。比如緬甸問題,我們應當把它切實當成自己的外交問題來處理,怎么能把它當成一個美國的問題,首先看美國 人努力呢?此外,馬六甲海域是中國最重要的海上通道之一,長期以來卻都是由他國來維持海上秩序,難怪別人說中國“搭便車”。中國的崛起首先是在亞洲崛起, 不能舍近求遠。
再次,中國應當盡快將被動外交轉向主動外交。長久以來,中國主要是調整自身的外交政策以適應其他國家;現在已經是時候該中國主動表達外交政策,讓其 他國家進行調整了。我們不需要太在意別人的說法,而忽視自己的國家利益。為什么印度甚至泰國都可以有航母,中國不能有?我們作為大國要承擔大國的責任,那 么首先要具備承擔責任的能力。
最后,我想幾十年來,我們的外交都在為經濟服務,毫無疑問,這在很多情況下是正確的。但現在看來,經濟怎樣為外交服務?我們的經濟成長怎樣為外交化解壓力,這也是應當可以思考的話題。
中國的目標是在下一個十年成為地區性領導力量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問題專家 Odd Ame Westad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秦軒 采訪整理
中國要發展成為地區性的領導力量,并不是意味著 &ldq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