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應如何合縱連橫
“談下去”,將是中美經貿關系的主題詞。
美國政府在伊拉克處境艱難,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會有求于中國,因此2007年,中美關系中合作會壓倒對抗。
中國龍與印度象攜手共舞,需要雙方有大智慧。
中日關系的僵局已經打破,雖并不意味著一切都會順利,但起碼為中日關系正常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
......
2007年初,隨美國《時代》周刊等關注,中國大國崛起之聲再度爆棚。曾有人斷論,崛起之大國必然與他國間出現利益摩擦,沖突將不可避免。
中國,對周邊形成威脅嗎?中國的國際環境在2007面臨哪些挑戰?對于中國的發展,西方大國會否設下障礙?中國應該遠交還是近攻?
為幫助讀者解答上述疑問并前瞻未來,《南方周末》特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當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智囊、學術機構之資深專家,承2006年年度同題報道之傳統,制作《預言2007中國外交》專題。
中美關系
“美對臺軍售案”將是今年看點
2007年關鍵詞:戰略互信
點評人:傅夢孜(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
2006年的一頁緩緩翻過,中美迎來了自“9·11”以來,雙邊關系最持久平穩的一個時期。
過去的一年里,美國對中國的政策定位進一步深入。新任美國國務卿幫辦柯慶生表示“鼓勵中國成為利益相關方”,結束了人們關于他此前相關表述的懷疑。這表示美國對華政策的制定者在中國定位上基本達成共識。
近年來,中美首腦會晤、戰略對話也已形成機制。更為重要的是,中美之間大約有70多個對話機制在許多領域同時展開,而美國也慢慢開始整合國內各不同利益部門的對華態度。
2006年,中美在諸多重大問題上都有良好的合作,尤其是在朝鮮、伊朗兩個核問題上,安理會連續通過了1695號、1696號決議,打消美國國內許多人對中國的疑慮。
對于中國而言,臺灣問題得到了一定控制,或者說中美在該問題上找到了默契點,而這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
盡管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兩國各方面的關系發展平穩。這表明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互動,美國的對華政策越來越務實。中國崛起無法阻擋,基本上已成為美國決策者的共識。在戰略上實行積極的對華接觸政策,正是此共識的集中體現。
中美之間的問題大多是老問題,不過經貿領域的問題更為明顯,最突出的是因所謂貿易不平衡引發的知識產權保護、市場開放、匯率等問題。2007年,中美在上述問題上的交鋒仍將會激烈而頻繁。不過,從現有中美關系的格局來看,單一問題無法顛覆中美關系的大勢。
2007年,中美之間最大的問題依然是“戰略互信”,其根源在于中美兩國對彼此的長遠戰略意圖并不清楚,所以美國對中國依然會采取“兩面下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6年當美國媒體炒作中國潛艇追蹤美國航母編隊時,美國太平洋總部司令法倫親自對此澄清;而2006年底,美國方面又不顧中方反對,罕見地鼓吹“對臺售武”。這樣的兩面下注估計在今年仍會看到,這也是中美最有可能發生分歧的地方。
民主黨控制美國國會后,在其傳統議題,如人權、民主、勞工等,可能會激進一些,但此次國會是一個“短命”的國會,不會形成實質影響。
2007年,“美對臺軍售案”會成為一個關注點,不過臺灣問題在中美關系中的重要性會持續下降,因為對美國而言,軍事挺臺與政治挺扁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比如,最近陳水扁過境美國,美國罕見地將之公開納入“中國事務”,就是一個證明。
總體而言,由于美國政府在伊拉克處境艱難,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會有求于中國,因此2007年,中美關系中合作會壓倒對抗。
討價還價 解決經貿摩擦
2007關鍵詞:對話機制
點評人:王勇(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可能誰也沒有想到,中美經貿關系的結構性失衡,會發展得如今那么快。巨額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已經成為中美之間最現實的結構性問題。
中美經貿關系的失衡狀況,在2006年實際上是進一步惡化了。按美國人的說法,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在整個國際雙邊經貿關系的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客觀的看,美國國內的宏觀經濟失當,儲蓄率過低,是造成中美經貿關系的結構性失衡的重要原因。
而中美之間的經貿關系,已經從貿易相互依賴,轉變為金融相互依賴。
如果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采取諸如對中國商品征收額外關稅一般的強硬措施,國際上就立刻會因為擔心中國拋售美元而搶先拋售,屆時甚至不需要中國真正出手,美國國內的宏觀經濟就會遭受難以挽回的重創。
這就是美國人所說的“金融恐怖平衡”,而這更是中美之間在金融相互依賴中實現合作的契機,因為只有中美兩國有商有量,使人民幣可管理地升值,逐步釋放兩國國內宏觀經濟的巨大壓力,才符合中美各自的利益。
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誰也不能輕舉妄動,這是中美的一個重要共識,而2006年12月的“第一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就是這一共識的具體反映。所以,盡管對話表面上沒有具體可見的大成果,但是這種對話機制的確立,本身對中美經貿關系,甚至對全球金融體系,都是巨大的成果。
在第一次的對話中,中美兩國經濟的最高層決策者建立了定期的溝通管道。對話的成果當中,有兩項尤其值得注意:中國同意美國的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市場在北京設立辦事處,而美國則支持中國加入美洲開發銀行。
股票市場是美國掌控國際金融秩序的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但是紐約的地位正在受到倫敦和香港的威脅,2006年IPO發行規模最大的十家上市公司,居然沒有一家在紐約上市。所以,紐約證券市場得以在中國開設辦事處吸引中國公司,正是美國試圖重新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舉措。
而中國和拉美國家經貿關系已取得很大進展,美國曾長期對此趨勢抱持敵視態度,因為美國一直把拉美地區視為自己的后院。然而此番同意中國加入美洲開發銀行,對美國來說,也不啻為一種重要的姿態。
在“戰略經濟對話”這個討價還價的平臺上,中美兩國都正在積極地調適著相互的關系,以經濟關系驅動的中美關系,從長遠來看,就是八個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目前正是中美經貿摩擦的高發期,人民幣匯率、貿易不平衡這些問題在2007年還會繼續談下去。匯率問題是表象,背后是兩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問題。美國需要人民幣有控制的升值,以防止美國經濟的硬著陸,中國也需要人民幣的有控制的升值,逐步釋放先前不靈活的匯率政策累積下來的壓力。
這些都會是今年5月即將舉行的“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主題,但也不必指望這些問題在短時間內能獲得突破性的進展?!罢勏氯ァ?,將是中美經貿關系的主題詞。
中印關系
龍象如何共舞?
2007關鍵詞:Chindia 大智慧
點評人:葉海林(中國社科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2006年11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印度科學宮發表題為“攜手拓展合作,共創美好未來”的講話。他說:“歷史會見證我們為中印友好說了什么,歷史更將銘記我們為中印友好做了什么?!?BR> 先來看看2006年雙方都做了什么:7月7日,中印重新開放了乃堆拉山口——雖然這里至今客商寥寥,但這意味著錫金這個困擾兩國多年的歷史負擔終于淡出現實的視野。當然還不能忘了中印友好年的成功舉行。兩個國家的接近甚至創造了一個新詞“Chindia”(是中國和印度兩詞英文China和India的組合)。
2006年發生的一切,也許會讓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龍與印度象將攜手共舞。但是,對于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而言,磨合之路也許會更加艱辛。在2007年,中印互信面臨的難點還不少。
看點一,就是邊界談判能否從“各說各調”進入“互相傾聽”階段。中印邊界特別代表談判至今已經進行了八輪,但至今仍停留在增信釋疑的階段,對于領土和主權認知的原則性分歧并未縮小。雖然雙方均表示愿意“通過和平途徑”“早日”“以一攬子方式”解決全部邊界問題,但歷史的沉重負擔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民族情感也不可忽視。中印邊界談判能否超越目前的澄清和確認實際控制線和落實建立信任措施階段,完成對實控線地圖的交換工作,是評估中印關系走向的突出看點之一。須事先說明的是,這一最基本的階段性任務的完成絕非易事。
看點二,中印在高科技領域是良性合作還是惡性競爭。中印已經決定在民用核技術領域展開共同研究,但這一共識能否落到實處值得在2007年關注。此外,印度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也被很多印度人和不少中國人當作對中國的挑戰,兩國在敏感的高科技領域能否開展互利合作、摒棄惡意競賽可以作為2007年乃至以后檢驗雙邊政治互信程度的晴雨表。
看點三,雙邊關系能否超越地緣困局。 “敵人的朋友就是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博弈原則在南亞次大陸根深蒂固。印度長期對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傳統友誼心存芥蒂,認為中巴關系意在遏制新德里的觀點在印度大有人在。與之類似,對美印、印日關系演變為所謂“價值觀共同體”進而形成對中國大包圍的擔憂,在許多中國人看來也不無道理。中印能否超越國際關系的羈絆,相信2007年仍會有不少故事。
除此之外,在印度參與“上合”,中國參與“南盟”,以及兩國在與東南亞國家打交道時是各懷心事還是攜手向前,都值得人們關注。說到底,在中印雙邊關系發展中,挑戰、遏制與友好、合作相互交織仍會是2007的主旋律。在雙方友好的大背景下,能夠產生大成果,規避大風險,顯然還需要雙方有大智慧。
中日關系
如何走出惡性循環的怪圈
2007關鍵詞:“后小泉時代”戰略互惠
點評人:胡繼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2006年下半年,日本領導人更替使中日關系的發展出現“大逆轉”。8月15日,小泉第六次參拜靖國神社,使雙邊關系陷入了近年來的最低谷。剛過一個半月,接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便出訪中國,使中日關系觸底反彈。
2006年中日關系的變化既富有戲劇性,又有其必然性,是大勢所趨,同時也與日本國內政局的發展相契合。
從“小泉時代”向“后小泉時代”過渡,是2006年日本政局的主題。小泉尷尬的亞洲外交,已經影響到日本在亞洲的地位,甚至影響到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發言權———如果日本成為亞洲孤兒,所能發揮的作用將嚴重受限,這是美國所不愿意看到的。而作為首相競選的獲勝者,安倍清楚知道,他競選時所面臨的自民黨內外壓力,也主要出于對其亞洲外交的擔心。所以,競選獲勝后,安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改善與中國、韓國的外交關系。而訪華結果證明,安倍找準了發力點,在內政與外交上賺足了分數。
進入2007年,安倍面臨的是能否順利通過今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關,因為這將決定安倍內閣能否成為一個長期政權。一旦自民黨議席減少太多,就會直接影響到安倍的政治命運。
但不管參議院選舉情況如何,2007年的中日關系出現大起大落可能性不大。中國已經明確同意中國領導人訪日,暗示著雙方在靖國神社問題上已有相當默契。若確實如此,那就表明中日之間基本恢復了信任關系。
2006年,日本提出“戰略互惠關系”?!皯鹇浴币辉~,在以往日本對華關系中極少使用。這次,日本主動提出,至少顯示其較積極一面。不過,關于“戰略互惠關系”,目前日本官方文件中還找不到相關具體內容。而今年將會是充實戰略互惠關系內涵的一年。
不過,在緩和中日關系的同時,日本也在加緊實施其既定的戰略。安倍是“外交型”首相,安倍競選綱領的改革主張主要集中在外交方面。有一些做法比如說修憲、防衛廳升格、修改教育基本法等,都與日本未來走向密切相關。這些變革并非單純意義上的日本內政,都帶有歷史特征,在這一過程中取得中國等亞洲鄰國在一定程度上的理解,也是日本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在這個意義上說,安倍外交戰略的推進,必然會對中日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盡管許多問題依然存在,但畢竟中日關系的僵局已經打破。打破僵局并不意味著一切都會順利,但它起碼為中日關系正常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2007年的關鍵在于中日雙方能否抓住這一契機,利用中日邦交正?;?0周年的機會,為雙邊關系重新定調。
記者:2007年,安倍在外交方面會有比較大的動作么?
胡繼平:安倍所確定的政策,基本上都是以外交為立足點,比如修憲針對的明顯是第九條。教育基本法的修改也含有強烈的外交指向。二戰前,日本以“教育敕語”進行皇民教育,所以戰后美國主導以“教育基本法”取代了“教育敕語”,而安倍要改的就是這個基本法。這關系到日本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將來要走什么樣的道路。安倍的旗幟都與外交、日本的國家發展道路有關。
安倍在自民黨內缺乏執政基礎,必須依靠民眾的支持率來維持政權。安倍在作秀方面也不如其前任,國內政策也了無新意,那么靠什么維持其高支持率呢?會不會訴諸民族主義?這對中日關系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因素。
記者:那您對2007年中日關系持樂觀態度么?
胡繼平:我對2007年的形勢相對比較樂觀。目前中日關系實現回轉,可謂眾望所歸。安倍訪華,日本國內批評聲音很少。2007年中日關系出現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意愿,在一些問題上應該會有所克制。
安倍是一個現實主義者,這從他關于歷史問題的表態上就能看得出來。就任首相之前,安倍對1995年關于戰爭認錯的“村山首相談話”,以及此前日本政府承認慰安婦歷史的“河野官房長官談話”,都有微詞,但上臺后作為首相不得不改變了立場。
記者:安倍訪華之前,中日民間情緒也達到了一個最低點,這是否會增加中日關系恢復的難度?
胡繼平:中日關系畢竟有比較好的基礎,只要推動,還是可以恢復的,但雙方必須一步一步去做。畢竟由于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兩國的政治信賴和民眾感情已遭到極大的破壞,恢復起來也不容易。關鍵是今后能否克服一些政治障礙,使政治信賴和民眾感情進入一個良性循環。2007年應該是雙邊關系走上這樣一個良性發展軌道的關鍵一年。
中歐關系
攜手構建“新框架”
2007年關鍵詞:調整 新框架
點評人:馮仲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中歐關系在2007年將進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傮w來看,中歐關系競爭性的一面將會有所突出,由于中國的發展,歐洲對中國的期望值更高了,對中國難如其所愿方面的容忍度也下降了。
不過,就中國的戰略環境而言,歐洲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地區,看待中歐關系需要從戰略高度著眼。
2006年,中歐關系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動向。歐洲越發重視中國產品帶來的競爭。在歐洲,認為貿易不公平的觀點頗有市場。未來,中歐貿易摩擦可能會增加。
2007年,“調整”將成為歐洲對華政策的主軸。實際上,2006年底歐盟部長理事會通過的“關于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的結論”中已為此調整定下了基調—— 結論明確指出希望與中國保持成熟的戰略伙伴關系,肯定了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念,但在政治改革、人權、民主等方面語氣較強,對中國承擔全球責任也提出了要求。
“中歐新合作框架協定”的談判已在今年1月15日啟動,這也許可以看作調整的正式開始。談判本身就意味著中歐關系的進步,這將會是2007年甚至以后更長時間中歐關系最大的看點。
不過,這是機遇,也同樣是挑戰。歐洲希望新協定除貿易外,能包括人權、民主等內容,而中國歷來反對把貿易和政治掛鉤,所以中歐談判將會是激烈和艱難的。預期,今年中歐關系中的一些重頭戲都無法避免這個話題,如中歐戰略對話、領導人會晤等等。
記者:2007年一些歐洲國家面臨領導人更替,這會是中歐關系的一個變數嗎?
馮仲平:這些年的中歐關系與一些歐洲領導人個人不無關系。不過,我認為歐洲新生代領導人對華也會采取務實態度,其個人色彩會相應淡化。
這些年,歐洲已開始反思與美國“對著干”的做法,大西洋主義開始回潮,這并不說明中歐關系會倒退,但卻意味著歐洲會在美國與中國之間更為慎重。比如說武器禁運問題,他們會考慮美國的要求。
不過,歐洲國家希望在環保、生態方面發揮領袖作用,這些方面,他們迫切希望中國的合作。
記者:這兩年,中歐關系非常平穩,很少見特別刺激的問題了。
馮仲平:這兩個問題2007年難有進展。
武器禁運問題,歐洲正在醞釀一個武器出口行為準則,以使美國放心,但進展如何還需觀察。至于市場經濟地位,一旦給了中國,那么歐洲就會失去貿易保護的一個有力工具。此外,還必須關注東歐國家。去年,波蘭因為與俄羅斯不睦,而挾持歐盟一票否決了歐俄伙伴合作關系的談判。這對于中國也是一個提醒,和歐盟每一個國家都能有大問題。
還有就是歐洲目前公眾情緒比較激烈,由于貿易商的巨額逆差,要提防中國成為這種情緒的犧牲品。
記者:德國是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這會對中歐關系有影響嗎?
馮仲平:許多人對此期待很高。默克爾可能再次訪華,德國主持G-8峰會時,將會再次向中國發出邀請。就中歐關系而言,德國也有自己的想法,默克爾關于德國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批評就非常直率,所以德國會在市場開放、知識產權方面讓中國感覺到壓力。
中俄關系
有小波,無大折
2007年關鍵詞:均衡 長遠之計
點評人:俞邃(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不結盟,卻能搞戰略協作;關系密切,卻不存在依附性;各自維護自己的尊嚴和利益,卻無顛覆對方之心……”對于像中俄這樣的大國而言,雙邊關系能達到這個高度,可以說十分難得。這也是中俄關系這些年來一直保持穩定的重要原因,正因為如此,雙邊關系中即使出現問題,也很難對國家關系造成扭曲。
對俄羅斯而言,中國的重要性在于,從蘇聯解體到其未來重新實現振興的過程中,中國是俄羅斯最可靠的友好鄰邦。
在俄羅斯復興過程中,西方對俄羅斯的走向一直采取觀望態度,俄羅斯采取任何可能讓人聯想到蘇聯的做法都被西方視為不可容忍,西方在政治上一直保持對俄羅斯政府的壓力。相比之下,中國最為可靠。
但中國畢竟是發展中國家,從俄羅斯振興國家的需要來看,歐美顯然處于更優先的位置。如果把俄羅斯外交戰略劃一個圖形的話,最里面的一個圈是獨聯體成員國,第二圈是歐美;第三個圈是周邊大國,而中國在這個圈里位居前列。
俄羅斯在中國的地位,基本相似。從安全環境上看,俄羅斯也許能列到第一位;從發展需要來看,俄羅斯顯然排不到第一位。中國外交的特色是重視周邊國家,重視大國,重視發展中國家,而俄羅斯幾乎都沾邊。
至于重要程度,并不能用簡單的位次來衡量,中俄友好條約中“世代友好,永不為敵”八個字最能體現。
記者:目前,困擾中俄關系進一步深化的因素有哪些?
俞邃:中俄關系中的幾個不平衡依然存在。一是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二是中央和地方積極性不平衡,國內地方上對俄羅斯優勢與潛力認識不足,而俄羅斯有些方面也的確不如歐美,導致地方上對與俄羅斯開展經濟合作缺乏興趣;第三是大項目少。
另外,是政治互信。應該說,總體上政治互信是非常不錯的。不過,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比如俄羅斯國內在移民問題上的夸張報道導致的猜疑;還有因為擔心中國過分強大,俄方在技術合作上有所保留;再有就是能源供應方面的反復等等,也會流露出互信的不足。這在2007年,甚至以后還會有所表現。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兩國年輕一代的相互了解遠不如老一代,他們的主要興趣主要集中于西方,甚至有一些成見至今未能打破,這可能會成為深化中俄關系的一個隱憂。
記者:感覺上,中俄之間常會在小問題上,比如零售商等等,出現磕磕碰碰的情況。
俞邃:這是大的問題覆蓋下面的具體事例,更多的屬于政策操作層面的問題。雖然,人們總是會從小處感受,但分析問題卻應從大處著眼。關系再好,發生問題也在所難免,關鍵是如何看待。
記者:中俄關系目前維持了相當高水準,那么2007年發展態勢會怎樣?
俞邃:政治互信,經濟互補,文化互通,重大國際事務互動,復雜問題互商,遭遇意外困難互助,相信中俄2007年將會延續這樣的合作,中俄戰略伙伴之間如何默契合作會是一年的看點。
另外,文化交流將會占據比較醒目的位置,“俄羅斯的中國年”會是一個錦上添花的載體,這是培育中俄關系基礎的長遠之計。
一邊繼續培育政治互信,一邊還會磕磕碰碰。還要看具體情況,以俄羅斯對華武器出口為例,賣給你80%,就不能說是磕磕碰碰,而是如何爭取最滿意結果。在其他問題上,都應抱這樣的態度,才是成熟伙伴關系的體現??傊?,2007年的中俄關系有小波,無大折。
最復雜的問題都可以擺在桌面上談
2007關鍵詞:“國家年” 技術性障礙
點評人:王酈久(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
2007年一開年,中俄聯手否決了美國希望安理會介入緬甸內政的提案。所有跡象都表明,中俄關系將繼續已有的發展勢頭,在2007年依然維持“高水平運行”。
2007年至少會有4次中俄兩國領導人會晤,兩國最高領導人會晤已形成機制。領導人直接見面討論問題,對于兩國關系益處多多。
2006年,中俄關系在原有基礎上邁出了一大步。具體表現是:雙邊貿易額去年已達340億美元,經貿合作中的技術含量有顯著增長;“俄羅斯年”獲得巨大成功,雙方的文化、人員交流頻繁,兩國民眾的交流達到基層層面;而在國際層面上,雙方在朝鮮、伊朗核問題、聯合國秘書長、世衛總干事選舉等問題上配合默契;在安全、軍事領域也有不錯的合作。
但也不是說中俄關系沒有問題,比如說雙邊貿易中,高技術含量產品的對華出口比例下降了,使得俄對華出口單一的傾向更為明顯;像灰色清關這樣的老問題解決力度還不夠大;俄在勞務、零售方面新出臺的一些政策對中國也有較大影響。如何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中俄下一步會有更多交流,也許會有新的合作機制。
另外,就是中國人比較關心的一些大項目,比如天然氣價格、輸油管道問題,雙方的磋商也一直在有序進行;軍事技術合作方面有分歧,但也在可控的范圍內……可以說,中俄關系中不存在突出的干擾性因素,障礙主要是“技術性”的,屬于商業談判的范疇,而非政治層面的。
2007年最值得期待的,首推“俄羅斯的中國國家年”,此活動針對雙邊關系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兩國民眾之間的相互了解依然匱乏。今年的活動,很有可能會推廣到更基層,比如縣與縣之間,鄉與鄉之間,那對于鞏固中俄關系的基礎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另一個,就是上海合作組織下一步的動向。今年,上合組織將在俄羅斯進行一次聯合演習,這是深化上合成員國在安全領域合作的重要一步。另外在反恐、在經貿領域如何實現上合組織框架下的多邊合作,中俄也許會有一些新的舉措。
中俄雙邊關系現在十分務實,通過前些年“不斷地相互示好”的過程,猜忌、疑慮的成分已經大為減少,基本上達到了“什么復雜問題都可以擺到桌面上談”的階段,有這樣的勇氣,說明中俄關系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但進一步深化的余地依然很大。
(特別鳴謝:本專題顧問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李紹先副院長、尚前宏副研究員)
2006年12月15日,參加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美方代表團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 CFP/圖
2006年12月9日,第十屆中日小朋友將棋賽在北京日本人學校舉行 CFP/圖
2001年8月25日,中國海軍艦艇編隊開始對德國的友好訪問,中國海軍首次派出艦艇編隊訪問歐洲國家 CFP/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