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界】西班牙館 藤籃上的中國詩
“8歲那年我第一次來中國,落地那刻,我就被這片土地吸引了。”
貝娜蒂塔·塔格利亞布(Benedetta Tagliabue)的項飾和手鏈色澤明麗、頗具中國風。有則趣聞說她“預言”了北京奧運場館“鳥巢”的名字。彼時場館尚未命名,有位男同行問:“你覺得它叫什么名字好?”她隨口道“像‘鳥巢’”,卻與最終命名恰恰吻合。
作為建筑業少數的女設計師,貝娜蒂塔一直堅守著與丈夫共同的事業。2000年,天才建筑師、丈夫恩里克·米拉萊斯(Enric Miralles)離世后,她獨自經營米拉萊斯·塔格利亞布建筑師事務所(EMBT),將丈夫生前留下的十多個停留在構思圖紙上的工程全部變成現實。
“幾個世紀前,我們歐洲就在仿造、仿制很多中國文化的精華,雖然地理上比較遠,但我們實際是相近的。到今天,歐洲人越來越多地關注中國文化和中國設計,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再利用這樣的關系。”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館成為她把兩地文化有機結合的嘗試。面對18家知名西班牙建筑師事務所的激烈競標,貝娜蒂塔領導的EMBT以其前衛的“藤條籃子”方案最終獲勝。
“據我所知,從來沒有別人使用過藤編這種材料,這是實驗性非常強的一個項目。作為建筑師,我們時刻承受著挑戰和風險,每個設計、想法能否付諸實踐,都很難講。但正因為有困難,它才是有意義的一件事,才好玩。”
“這個在西班牙和中國都存在的民間藝術,用其特殊的語言連接著東西方。整個展館的外墻設計以藤條為主,通過鋼結構板組成一個籃子,這種設計也可以讓室外光線直接進入展館。”世博會西班牙館總代表哈維爾·貢德介紹道。
西班牙館全部使用環保、可持續性材料,頂部的太陽能板為建筑提供能源,外墻總共由8524個藤條板覆蓋。貝娜蒂塔闡釋其設計靈感:“藤編的籃子,在概念中可以包容很多東西,不同文化的人可以在里面交流對話。西班牙是個傳統手工業國家,藤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我辦公室的椅子就是藤條做的,家里別的家具也是藤編的。設計時,我想到藤條在中國也經常運用,所以,這是中國和西班牙的一個連接點。”
這些稀疏的藤條迎接著陽光,在室內留下一份幽雅,但若遇見大風是否就脆弱了?“建筑就像人一樣,有它的‘骨骼’,我們這個‘骨骼’是用鋼結構建成的,這些藤條好似人的肌膚,覆在外面。我們設計時,每一寸每一尺都是詳細計算好的,所以,‘皮膚’會跟‘骨骼’連接得天衣無縫,應該不會被風吹走。”
貝娜蒂塔帶領40多人的團隊,決定用不同顏色的藤條在西班牙場館外墻拼接出漢字的詩歌。“我們盡量會挑合適的優美詩歌,希望給參觀者留下像詩一樣的美好印象。”從虛擬設計圖上,可以依稀辨認出中文“日”、“月”等字的古體書法。
從1851年首屆世博會開始,西班牙一直積極參加各屆世博會,并于1888年和1929年舉辦巴塞羅那世博會、1992年舉辦塞維利亞世博會以及2008年薩拉戈薩世博會,期間留下多座設計奇特的建筑。
貝娜蒂塔設計的西班牙館建筑外形像起伏的波浪,充滿動感,她試圖打破傳統的盒子造型,打開大空間,“在我們的入口處有個像廣場一樣的地方,我非常喜歡,因為它體現了西班牙文化。它是一個公共空間,流通的風,好像是在外面的,但實際上你有一種被保護的感覺,這應該是我們館的一個亮點。”
西班牙館的展覽面積達2460平米,面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西班牙國家國際展覽署選定“我們世代相傳的城市”作為西班牙展示內容的主題,由3個空間組成:“從自然到城市”,介紹遠祖和遠古時期,野蠻和文明;“從我們父母的城市到現在”;“從我們現在的城市到我們下一代的城市”,展現西班牙國家和城市的現代面貌。世博會期間,西班牙館將請來最知名的西班牙藝術家,包括歌劇、弗拉門戈、舞蹈、音樂等,加強中國觀眾對西班牙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