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憶濟之師——一位學術巨人

濟之師辦事一絲不茍,做人也是自律甚嚴。例如,他一生研究古代器物,但從來不收藏古董,以免公私界限,糾葛難分。

責任編輯:劉小磊

李濟之先生的墓前,大理石上刻的碑文,是由他的四個學生恭請濟之師老友臺靜農先生撰寫的。這四個學生:宋文薰、張光直是濟之師考古學專業的入室弟子,李亦園是考古人類學系的學生,許倬云則是臺大歷史系的學生,修過濟之師的課,終身感激師恩。濟之師謝世,已經30年;我自己也已將近80歲;今日執筆,過去的所聞所見,還是歷歷如在目前。

1949年中研院史語所遷臺,同時,有不少中大、北大、清華的名師在臺灣大學任教。早期的臺大文學院,因之擁有空前強大的師資陣容,我們這些學生,遂有幸獲得許多優秀學者的教誨。濟之師是當時臺大名師中的翹楚,其學術地位之崇高,使學生們都從尊敬中衍生了興趣。

李濟小檔案

李濟(1896—1979),考古學家。字濟之,湖北鐘祥人。192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26年任清華大學人類學講師期間,作為中國學者第一次主持在山西夏縣西陰村進行的考古發掘。1929年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成立后,長期任該組主任,并曾親自主持安陽殷墟的最初幾次發掘,對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卓有貢獻。著有《西陰村史前遺存》、《中國文明的開始》、《安陽》等。今年是他逝世30周年。
臺大歷史系規定考古人類學導論是必修課,我在大二時,選了這門功課,第一學期是考古學,由濟之師主講,第二學期是人類學,由凌純聲師主講。第一堂課,濟之師就提出一個問題:“在一片草坪上,如何尋找一枚小球?”同學們誰也不敢出聲。他老人家慢條斯理地自己回答:“在草坪上,劃上一條一條的平行直線,沿線一條一條地走過,低頭仔細看,走完整個草坪,一定會找到這個小球。”他的這一段話,為學生指示了學術研究與處世治事的基本原則:最笨最累的辦法,卻最有把握找到癥結所在。我自己讀書做事,深受老師的影響,一步一腳印,寧可多費些氣力與時間,不敢天馬行空。李霖燦先生,曾是濟之師在中央博物院的部屬,后來在臺北的“故宮博物院”工作,用了濟之師找小球的方法,真的在《溪山行旅圖》的繁枝密葉叢里,找到范寬的簽名,在中國藝術史上添了一段佳話!

濟之師才氣高,加上思慮縝密謹慎,遂能功力深,成就大。他在克拉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哈佛大學獲得人類學的博士學位。然而他能觸類旁通,在中國開創了考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