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百年兵工

責任編輯:梁偉馳 實習生 曾俊

2009年8月初,位于重慶謝家灣的建設廠最后一臺機器搬遷完畢。這已經是建設廠百年歷史上第四次整體搬遷。與之前三次不同的是,此次搬遷取而代之的是高檔的住宅和商業中心——華潤24城。而建設廠也借此機會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部分工作了近百年的老機器隨之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花溪新廠區現代化的廠房和生產線。

建設廠的前身是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石門建立的槍炮廠,1890年隨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而遷至湖北漢陽。第二次搬遷是1938年從湖北漢陽遷至湖南辰溪。1939年底,因日軍轟炸辰溪,工廠從湖南搬遷到重慶謝家灣。在建設廠的前三次搬遷中,當年大批量的機器被轉運至重慶,至今仍有部分機器在使用。

“這臺機床是1977年國營山西機床廠生產的!這臺是1958年北京造的!這臺是1951年蘇聯KOVO牌的,還有日本投降后的設備,甚至還有百年前德國克虜伯的機床……”工業文明步伐就這樣輕易而舉地被建設檔案館館長蘇立新追述著。“工人階級天生大嗓門”,蘇立新大聲地吼著解釋道,臉上洋溢著自豪。此前,蘇立新曾在車間上班,對機器的感情很深。廠房內機器的嘈雜聲很大,與人談話基本靠吼。他雖然現在在檔案館工作,但大嗓門卻保留了下來。

而現在,安靜的廠房里,時空在這里被凝固。各個時期、各式各樣的機器停止了喧囂,車床上仍留有機油、鐵屑。綠油漆刷過的玻璃已經脫落,但依舊映襯著工友們的歡聲笑語。建設集團搬遷前共有3000多臺機械設備,搬遷后,淘汰的舊設備大約有1200余臺。有一臺臥銑,機身下方清晰地鑄造有“大德國柏林蜀赫廠造,大清國四川機械局”的銘牌。據記載,清末四川總督曾派員出洋考察制造軍械,在德國訂購制造小口徑毛瑟快槍及子彈、火藥的機器。這臺臥銑應該就是清政府當年采購的設備之一。一部分是百余年來從日本、美國、瑞士、前蘇聯進口的設備,還有一部分是中國仿制和自制設備。“從皮帶傳動到齒輪傳動,再到現在的數控設備,中國近代的機器史在建設廠能完整地呈現出來。”建設集團工業設計處張偉說。

在神秘的第36上洞(注:一批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修建的防空洞工廠),還有兩臺百歲托簧機仍在不知疲倦地生產。從漢陽兵工廠1893年造槍初始,這兩臺設備就開始生產,經過加工的彈簧用于扳機、槍機、彈匣,現在摩托車上也有廣泛運用。1945年以前,重慶廠共制造了800萬支槍。

在一座蘇式建筑門前,有一臺CY80摩托車。建設廠與雅馬哈合作的這款摩托車一共生產了300萬輛,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工業史的一個奇跡。

建設集團搬遷完后,這塊主城臨江的地,將成為一個名叫“24城”的樓盤。除了廠區內的地下防空洞、百年老黃桷樹之外,成片的蘇式建筑將被夷為平地。“五車間全體留守人員歡迎你的光臨,再見吧老廠區!”各式的牌子立在車間門口,這樣的牌子在建設廠隨處可見。昔日車間內喧囂的機器,結束了近一個世紀的運轉,瞬間安靜了下來。這些無聲的機器,也或即將被切割進入廢品站。僅很少一部分機器會重點保留下來進入建設廠博物館。無論命運如何,它們依舊站在寂靜的車間。布滿銹跡和油膩的身軀上,記錄了百年來的風風雨雨,向世人訴說著中國近現代軍工發展的歷程……

百年兵工

重慶謝家灣,舊建設廠的大門已經封閉,廠區將建立起新的樓盤——24城。(張錦旗/圖)

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轟炸修建的防空洞車間,這個神秘的地方以后將改為旅游景點。(張錦旗/圖)

設廠防空洞內,一女工正在修正剛生產出來的彈簧。(張錦旗/圖)

重慶舊建設廠,一個車床立在窗戶旁,它正面臨著被肢解然后進入廢品站的命運。在1945年以前,這里就已制造800萬支槍。(張錦旗/圖)

車間因搬遷變得異常寧靜,這里曾是一個神秘的空間。(張錦旗/圖)

這臺民國元年漢陽兵工廠制造的機器目前仍在使用。(張錦旗/圖)

五車間門口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標語。雖然車間已經搬空,但留守的工人仍堅守在崗位上。(張錦旗/圖)

幾十年前手繪的宣傳畫依舊掛在墻上。(張錦旗/圖)

網絡編輯:老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