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與農民:關鍵在于權利

把不久前本人在法國南部拉哈扎克農村一個著名的羊圈旁,聽到的一句耐人尋味的名言,送給9億農民——“我們必勝,因為我們是弱者”。

責任編輯:余力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賀穎彥

物權法第四、五次審議稿中原本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人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經發包方同意,可以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的相關條款。2007年3月通過的物權法最終還是把這個條款刪除了

改革30年以來,中國農民的境況有了明顯可觀察到的改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8年的4761元;農民衣食住行的變化隨處可見,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也較之過去有了不小的進步,同時農民的精神狀態也有所提振。

但是,我們也為真實世界的另一面而感到擔憂。比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拉大,1978年二者差距為200元左右,2008年已經超過10000元,一些農民還沒有脫貧,生活還很艱難;農民因征地而導致利益被侵害,甚至變成無地無業無崗的“三無”人員;農村低保標準偏低,有時還不能瞄準對象;農民社會養老保險遲遲不能建立,一些老農的處境令人憂慮;一些地方農村文化生活貧乏,自然古樸的生活里完全沒有文化的新意,等等。

問題的根源還在于權利。盡管30年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總體上在逐步好轉,農民獲得了一組過去所沒有的權利,但對農民賦權還遠遠不夠。農民的世界發生了諸多的變化,但是沒有變化的他們在整個經濟社會結構中的地位,他們仍然是弱勢群體,還不能平等地分享改革的成果;他們的權利還不完整,權益被侵犯的事情還屢見不鮮。這是“三農”問題的根本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