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反周期監管不受歡迎但必須得做

你知道這個金融危機最好的先兆是什么嗎?誰先參加OECD的俱樂部,誰就先危機。

責任編輯:肖華 實習生 賀穎彥

●沒有永久有效的監管,監管是一門藝術,哪里無為,哪里有為,取決于怎么判斷

●作為監管者,盡管有時輿論可能不贊同,但事后會發現監管是對的

●為什么很多日本、韓國銀行走出去后來又回來了?因為沒有管好自己,沒賺錢,最后沉痛地回到東京,回到首爾

●成為儲備貨幣的基本條件有三:保護產權、交易成本低、高度透明

●當年日本過早想做儲蓄貨幣,一個機遇卻變成一個禍根

沈聯濤,1998年-2005年連任三屆香港證監會主席,現任中國銀監會首席顧問。

在全球深陷新一輪危機與亞洲金融危機十周年之際,出版了新書《十年輪回:從亞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機》。

他說,沒有一次金融危機是完全相同的,但它們有著共同的因素:

一國的危機與國內市場、政策和制度的失敗相關,而全球危機則與在網絡化世界中通過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而傳導的失敗有關;

我們一直未能及時察覺危機的出現,因為我們在社會行為準則、政策制定及實施上,在思想、法律和行政體系上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在起作用,每一方面都有盲點;

如果這在一個國家里是很糟糕的事,那么它在全球范圍中就是災難性的。

會后,沈聯濤接受了包括本報記者在內的數家媒體聯合采訪。

反周期監管

記者:1997年以前你是作為一個監管者的身份來說,而現在你是作為一個學者的身份來感受這場全球金融風暴,兩個角色對你感受金融風暴有什么不一樣嗎?

沈聯濤:1997/1998危機年的時候,我在香港證監會任上,我自己做了3個大選擇。我聽取了一個朋友的意見,他說在危機的時候我們要做的事情有幾萬個,但這是不可能的,在三五年中,你可能只能做3件大事。

我選擇了3個方向推薦給特區政府。第一就是翻新香港的證券法。如果香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