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收益,看不見的損失
國企膨脹“看得見”的收益,其受益群體往往清晰而集中:國企雇員、與國企有緊密聯系的政府部門和人;而“看不見”的損失卻由模糊、分散的人來承受:消費者、納稅人,可以說受損者的組織程度很低。
責任編輯:蔡軍劍
為什么當初“國退民進”會引起民怨沸騰,而今天“國進民退”時則進行得不知不覺
巴斯提亞特覺得政府資助戲劇沒什么了不起的。這位法國經濟學家在1850年的一篇文章中表達了這個觀點:不錯,如果政府用6萬法郎納稅人的錢去資助戲劇,藝術消費者的偏好能得到滿足,藝人的收入也會提高,這是看得見的收益;但是水管工、木匠、鐵匠等納稅人的口袋里被拿走了6萬,他們本可以用這些錢買別的來滿足偏好,而且推動其他行業從業者收入的提高,這是看不見的損失。誰說看得見的收益一定大于看不見的損失呢?事實上社會比政府更清楚自己的偏好何在,所以看得見的收益很可能小于看不見的損失。巴斯提亞特的這篇文章叫《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
其實這只是他所舉的一系列例子之一,他想說明的是:衡量一個經濟行為的好壞時,不能只用那些可見的、直接的、局部的后果來衡量它,還要去看它看不見的、間接的、整體的后果。
最近關于國有企業捷報頻傳、做大做強的種種報道讓我想起了這篇文章。國企在經歷了90年代的發展低谷之后,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據說1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