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與改變:商業力量與中國福利再造
三十年來,商業保險就在中國的保險業中引發群狼效應,成為商業改變中國社會福利的例證。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何旭
爭論一直伴隨中國福利再造歷程。
爭論是針對高福利的。之前,北歐“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福利模式,在讓人艷羨之余,也使得決策者擔心,由國家提供的這些福利,會否在客觀上造成養“懶漢”的效果。而且政府一旦背上為民眾提供福利的“包袱”,再卸下就非常困難,這會否讓政府財政不堪其重?前車之鑒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就曾經高舉“偉大社會”口號,扛起為全民提供高福利的大旗,但是不久就使得美國社會畸變,財政赤字暴漲,不得不尷尬放手。
盡管對于一直沒有福利陽光照耀的國人來說,高福利的問題有點兒類似營養不良者擔心脂肪過多,但對于在市場經濟的軌道上探尋了30年,即將擔負起責任承擔中國國民福利再造的政府來說,卻是現實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計劃經濟時代,享有福利者被捆綁在單位中,喪失了流動和選擇的自由,而西方國家過分的福利制度卻又確實有抑制社會與市場活力的先例,福利陷阱如何才能夠避免?
在政府承擔基本的保障前提下,引入商業力量被視為解決辦法之一。
三十年來,商業保險就在中國的保險業中引發群狼效應,成為商業改變中國社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