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朋友】綜觀六十年外國對華援助 永志不忘 坦然應對
責任編輯:朱紅軍 傅劍鋒 實習生 楊朝霞 徐臻
作為一個感恩的民族,我們對外來友好援助理當永志不忘;作為一個善于學習和總結經驗的民族,我們對于外來援助帶來的新情勢應坦然應對,這才理性和建設性之策。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內外兩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在國慶六十周年即將來臨之際,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和第三大經濟實體?;厥孜覈哌^的六十年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外國對華援助始終是促進中國物質進步的動力之一;同時,外國對華援助也在對中國的軟實力產生深刻、多面和見仁見智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在這六十年的歲月中,外國對華援助可以主要分為這樣兩個時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中蘇關系破裂;1978年改革開放至至今。
永志不忘寶貴支持
在第一個階段,作為《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締約國,蘇聯在軍事和民用工業方面給了新中國巨大的支持。
軍事工業方面,根據解密檔案,在新中國生死攸關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總共向我國提供了54個陸軍師、23個空軍師的軍火裝備,其中無償援助“米格—15”噴氣戰斗機372架和20個陸軍師的武器裝備,其余全部半價售給。戰爭結束后,盡管蘇聯軍方一片反對,赫魯曉夫仍然批準向中國提供了當時先進的“米格—17”戰斗機、T—54A坦克和多種火炮,以及當時蘇軍裝備的輕武器系列的全部樣品和全套技術資料,這使中國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只花幾十億元人民幣就建立了當時在世界上也算先進的常規軍事工業。有專家評論說:“這在世界現代史上,是基礎最差、成本最低而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發展先例。”
另一方面,在新中國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落實150個)中一百余個民用項目,也為新中國在原材料、能源、冶金、機械、化工、電力等產業領域初步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現代工業和技術體系。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蘇聯提供成套設備是免費提供工程項目設計和全部技術的,這使得改革開放后引進的不少外國生產線的利潤,還不如當初蘇聯援建的這些項目。而且蘇聯提供給中國的產品,我國不僅當時在國際市場買不到,價格也低于國際市場;照顧到當時中國外匯缺乏,還允許中國用礦產和土特產互換這些設備,而不是現在的“現金交易”。
我們還應該永遠懷念當年援華的蘇聯專家,據統計,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先后有2萬名以上的蘇聯專家參與新中國的建設。據當時和他們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回憶,這些蘇聯專家絕大多數工作認真負責,同中國同事和睦相處,他們是中國人民真正的朋友。50年代蘇聯的援助,保衛了新中國的國防,為“一窮二白”的中國奠定了工業和技術基礎,也帶來了蘇聯文學和《喀秋莎》。
改革開放后,外國對華呈現全方位格局。根據OECD的統計數據,1979年至2005年的27年間,國外對華官方發展援助共457億美元,涉及貸款、技術、食物以及救災等。其中日本政府是大頭,截止到去年達2248億元人民幣。
從援助投放領域看,90年代中期之前,主要投放在中國的經濟基礎設施和生產部門,例如農林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城建環保等國家重點基礎設施項目。90年代中期尤其是奧運之后,轉向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領域,如醫療、衛生、教育、環保、減少貧困等,并開始向中國NGO、機構和個人傾斜,同時大量減少傳統意義上的貸款援助,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坦然面對新時期矛盾
改革開放時期的外國對華援助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樣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與此同時,新的理念和思想產生了。隨著外國援助越來越轉向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領域,參與式發展、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發展、性別與發展、環保與平等的觀念等,都越來越深入人心。近年來外國對華援助對象開始轉向國內的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包括研究機構,同時開始參與中央政府的一些政策性項目,這都存在和國內現狀加以磨合的問題,導致了碰撞的產生。
例如,對于一個居民已經廣泛接受環保概念和重視個人權利的城市來說,當地政府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環保的城市建設,必然遭到他們的強烈抵制和反對,同時在非政府組織十分不發達的中國,外國給予的這類機構的援助將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體制內外也是見仁見智。于是,文明的沖突就產生了。
實際上,當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國際社會時,在理念和行為方式方面的沖突就不可避免,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和國家利益差異很大的國家之間,這種矛盾就會更為突出。這里,除了發展水平和階段的差異,客觀上也確實存在著一個先進與落后的問題。歷史的經驗證明,沖突、妥協、進步是這種矛盾發展的一般規律。對落后一方來說,沖突的結果是進步,這里關鍵是,落后的一方要加快提升自己的進步。
就中國的現實來說,在經濟基礎設施方面,外來援助帶給我國的,可能是至今仍舊渴求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理念。然而,當外來援助集中于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領域,以及轉向非政府組織和個人時,其結果則是多面的。例如,在中國日益融入國際社會并已經形成客觀存在的中美G2力量格局的新形勢下,中國政府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比以前大大進步了一個臺階,不僅不再回避,而且把它看成中國經濟進一步良性發展的機遇,這在當今中國已經形成了最大的共識。而就非政府組織而言,理念和實際行為均表現為建設性的國內非政府組織,例如民間環保團體和組織,在中國是有生存空間的,中國政府是相對寬容的。而某些為拉國外資金和項目,損害了本國利益,為外國出資方利益服務的個人和團體,則是另外一種情勢了。面對后果的多面性,我們決不能因噎廢食,只有坦然面對。既面對我們取得的輝煌經濟成就,也正視到不足和差距,加快自身的進步,才能從根本上把積極因素發揮到最大,把消極因素化解到最小。
作為一個感恩的民族,我們對外來友好援助理當永志不忘;作為一個善于學習和總結經驗的民族,我們對于外來援助帶來的新情勢應坦然應對,這才理性和建設性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