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靖江王府
桂林靖江王府
靖江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獨秀峰下,是明代分封于桂林的靖江王的居所,由王城和王府兩部分組成,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王城占地約280畝,四個城門依制為南“端禮”,北“廣智”,東“體仁”,西“遵義”,相互對稱。靖江王府的建筑格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仿造北京紫禁城的風格,整個王城的宮殿建筑采取嚴格的中軸對稱布局方式營造,中軸線上的承運門、承運殿,高大華麗,氣勢非凡,而軸線兩側的建筑則矮小簡單。古代的建筑師正是利用這種明顯的反差,來體現王權的至高無上。承運殿左側為祖廟,是王室拜祭祖先的地方。設在左邊表示把對祖先的崇敬放在第一位;右為社稷壇,是王室祭神祈福的地方。承運殿后便是靖江王的寢宮。我國的宮殿大都按照這種“左祖右社、前朝后寢”的布局建造。王城南面正陽門上,有清代兩廣總督為表彰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的桂林士子陳繼昌而立的“三元及第”坊;東華門上的“狀元及第”坊則是為道光年間新科狀元龍啟瑞而建;西華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為同治年間永福人于建章而建。
現王府中還保存有獨秀亭、月牙池、太平巖、中山紀念塔等景點,在太平巖和獨秀峰上遺留歷代的數十方摩崖石刻。除明代外,民國時期的靖江王府也是廣西的政治中心。民國初年,獨秀峰下的定南王府成為廣西省參議會所在地。1922年,孫中山以桂林為北伐大本營,設總統行轅于王府。1939年廣西省政府遷入王府內辦公,1944年日軍攻占桂林后遷出。1947年廣西省政府重新設立于王城內,現為廣西師范大學(本部)所在地。
獨秀峰位于桂林王城內,它是王城景區不可分割的部分。最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詩句就刻在獨秀峰上。“桂林山水甲天下”八百年來一直作為點評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在20世紀80年代前,此語出自何人之口卻懸而未決。有的說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詩句的一音之轉,也有的說它是來自于清代金武祥詩中的辭句。20世紀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對獨秀峰石刻進行全面調查清理,發現一塊自明清以來就從來沒有被人知道過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書寫者是南宋慶元、嘉泰年間擔任過廣西提點刑獄并代理靜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寧波)人王正功,從而結束了百年的不休爭論。王正功的詩句極好地凸現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確立了桂林作為風景旅游城市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的地位。
獨秀峰與桂林著名的疊彩山、伏波山三足鼎立,是桂林主要山峰之一,相對高度66米。由3.5億年前淺海生物化學沉積的石灰巖組成,主要有3組幾乎垂直的裂隙切割,從山頂直劈山腳,通過水流作用,形成旁無坡阜的孤峰。獨秀山體扁圓,東西寬,端莊雄偉,南北窄,峭拔峻秀,有“南天一柱”之譽。山上建有玄武閣, 觀音堂, 三客廟、三神祠等,山下有月牙池。晨熹夕照,披上太陽的光輝,儼然一位紫袍玉帶的王者,故又被稱為“紫金山”。南朝宋顏延之詩,“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唐張固詩謂“孤峰不與眾山儔,直上青云勢未休”。都突出寫它介然兀立的氣勢。
獨秀亭在獨秀峰頂, 為二層、紅柱、六角、重檐、瓦頂的仿古亭。高7米, 長寬各4.8米, 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 東西向雙開門。亭側另有方亭, 高6米, 長寬各4.7米, 面積22平方米, 原為空襲報警設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臺, 周有欄, 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 云生足下, 星列胸前,桂林奇山秀水一覽無余。獨秀峰園內還有讀書巖、月牙池、中山紀念塔等景點。讀書巖相傳為南北朝文學家顏延之讀書處。
靖江王府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