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界】美國世相 入木三分
中國人有成語“入木三分”。美國女藝術家艾莉森·伊麗莎白·泰勒(Alison Elizabeth Taylor)的創作則是這句成語的視覺化體現——它依賴的正是傳統的木質內嵌工藝,其精湛巧妙的作品打破了工藝品與藝術品之間的壁壘。
細木鑲嵌設計在文藝復興時期頗為興盛,當時主要用于裝飾象征榮華富貴的家具、家居用品。這門技藝最早來自卡斯希亞人。14世紀末,這種技術已發展成一種小型工業,當時家具制作者開始恢復細木鑲嵌的裝飾技術,用彩色木材拼嵌成各種圖案。至16世紀,細木鑲嵌的裝飾設計得到復興,廣泛用于大小尺寸不一的箱子上。工匠們將象牙和骨料以幾何形式嵌入烏木或棕色胡桃木的表面,鑲嵌出精致的圖畫。
泰勒的具象作品,以木片及其肌理作為媒質,顛覆了這類材料慣常的裝飾性用途,而用其刻畫美國社會失落、失意的人們,展現了日常生活背后隱藏的故事,由此為這門傳統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20多歲時,這個喜歡繪制獨立漫畫的女孩在洛杉磯某藝術院校求學,“當時,我的大多數老師都是抽象派畫家及概念主義者。”2004年,泰勒輾轉至哥倫比亞大學學習視覺藝術,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她看到了意大利古比奧公爵的書齋家具,被細木鑲嵌工藝吸引住了:“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偉大的視覺語言,我在拉斯維加斯長大,那里的一切都由華而不實的東西堆砌而成的,我想,我應該用真實的木質進行創作,這種工藝曾被那些受人尊崇的宗教領袖、權貴人士所采用,我希望通過這種媒介去展現今天一部分人的生活狀態。”
“我一直把鑲嵌工藝視作一門手藝和愛好。”研究生求學期間,除了學習藝術批評方法和諸多概念論,泰勒開始通過書籍和網絡探索木質鑲嵌工藝。早期作品中,她曾展示過兩個在浴盆中擁抱的女孩,其中一位穿著她用斑木雕成的比基尼。她學完19世紀東方主義藝術史課程后完成的另一幅作品,則是一位穿著中國服飾的女人,站在一幢屋村住宅前。
與泰勒后來的成熟作品相比,這些學生時代的作品略顯生澀,但當時仍獲得了藝評家安德里亞·澤塔爾(Andrea Zittel)的欣賞,“泰勒嗜好的這種工藝,創作出了幽默卻不流于俗氣的作品,她在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間取得了某種平衡,創作出誘人的混搭效果。”
隨著細木鑲嵌工藝的成熟,工匠們使用薄板刻制圖案,采用膠粘方式,使細木工鑲嵌工藝顯得干凈利落,更為精美。泰勒僅以天然木材為媒質,她的革新之處在于以木料的顆粒、色調互為搭配,探索了空間、表面、線條、色彩、形式等手法上的諸多問題。泰勒首先在草稿本上繪制樣圖,然后按比例放大,裁選木質進行拼貼——即使是很小的一片,有時都要用上50多種木質。“我盡力讓每一片都呈現出不同樣貌,因為我不想重復自己。”
如今,泰勒已經熟諳各種木材創作出的效果,“膠木適合創造倒影效果;胡桃木能創作出朦朧的空間。”若要繪出多云天氣,她使用楓木;若要繪出多變的天空,她會刨下幾片黃檀木。“所有努力,在于如何使用紋理創造出結構、對比、質感,就和你繪畫是一樣的。”
泰勒有著批判的視野,同時又是位善于說故事的概念藝術家。她的作品以社會邊緣人為主題,精心構思的木嵌工藝“畫”,犀利地指向人與人之間曖昧而緊張的關系:在美國城市人看似華美的生活表象之下,潛伏著性焦慮、浪費、偏執、暴力等諸多問題,同時夾雜著遠離自然生活的苦楚,例如她所突出展現的拉斯維加斯周圍的荒漠,一對夫婦在死寂的日落下,各自孤獨地喝著啤酒;兩個男孩舉著來福槍正準備獵鹿……
“我喜歡那種非常形象、但同時有所潛伏的狀態。”在其代表作《紋身師》中,我們目睹了主人公在飯桌邊就著一盤生雞肉練習紋身的畫面。這件作品參照了藝術家在工作室中繪制肖像等經典主題,但泰勒本人的敘述又影射了美國主流文化的軟肋,及其對大車、槍械、性的迷戀等。滲入木片后,她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工藝,展現美國后現代社會的種種世相沖突。
(感謝James Cohan畫廊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