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宣傳片,是故事片 黃建新談《建國大業》
172位明星集中出現在一部電影中,這是中國電影絕無僅有的事,但對于導演,無異是一場“災難”。有三個人都是沒報上名的:一個是周星馳,他聽說《建國大業》后,馬上與韓三平聯系,但此時已近拍攝尾聲
責任編輯:朱又可 袁蕾 實習生 朱怡 徐臻
共產黨當年的對手一定不是小丑
《建國大業》本來有這樣一場戲: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從蘇聯歸來,他們在河北農村野地里摘野菜。有專家指出了其中的錯誤,那時候李訥確實回國了,但是在哈爾濱,不是在河北,因此不可能在一起;還有一場發生在1948年的戲,臺詞中出現了“無產階級專政”,專家指出,這一說法是1954年提出的——劇組找了幾十位黨史專家、歷史學者為影片挑硬傷。
《建國大業》屬于重大歷史題材影片,按常規,這類電影往往會根據有關部門的意見進行反復修改。而這一次,提出修改意見的不是有關部門,而是專家學者。
在拍攝前,黃建新對《建國大業》創作空間的預期并不大,但與老同學韓三平的默契配合,讓他們在開拍后就立即進入了放松的狀態。“我倆堅信對立意的把握是沒有問題的,對于人物塑造而言,就是藝術范疇的事了。”黃建新強調,《建國大業》是一部故事片,“其實就是回到電影本身去說這段歷史。”
中國電影中的領袖人物一直以高瞻遠矚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黃建新說其實他們在很多時候也會緊張。以遼沈戰役為例,打錦州的時候,周恩來找不到毛澤東了,出門一看,原來毛澤東在房頂上,周恩來問,你干嗎呢?毛澤東說,我在看錦州。“當時駐地離錦州一千多里,你說能看得著嗎?這就是緊張。”黃建新說,“遼沈戰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