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緬甸“國中之國”
“在果敢,偷人家一個雞蛋,是要剁手指的,你要搶多一點那就直接槍斃?!?/blockquote>責任編輯:文平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徐臻
緬共解體,軍政府也積極與這四支叛變武裝談判,將其收編于緬甸警察部隊,在其控制的地區成立民族自治政府。特區的行政機構和武裝部隊人員組成,中央政府也無權干涉。
“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裝”,緬軍總兵力2004年是48.8萬。而佤邦聯合軍,作為金三角地區勢力最大的地方武裝,有2萬多兵力。
中央政府規定特區無權開發本地自然資源,但“特區政府與國外簽訂經貿合同,中央政府卻不認可,這就很麻煩”。
“明年緬甸將進行大選,大選后軍人肯定還在背后操縱,但從形式上民選政府是不能用武力解決民族地方武裝問題。軍政府為以后給民選政府留下一個良好的執政環境,所以希望在大選前用武力把這些重大問題解決掉。”9月8日上午,在果敢開了六年網吧的張海林想回去看一看他的店鋪。剛過邊境口岸,他就覺得氣氛有些緊張。街上行人稀少,即便有也是行色匆匆。離口岸不到十米,就有緬甸政府軍的士兵佇立,荷槍實彈,“樣子很嚇人”。
回到位于鬧市區的網吧,張海林一下傻了眼,逃離時他拴住大門的鐵鏈鎖早已被鋸斷。他急著沖進去看看最重要的家當,電腦竟然幾乎被全部偷光。“總共有103臺電腦,放在大廳里的全被偷走了,只剩下廚房里的六七臺沒被發現。”張海林頗為沮喪。
這次果敢沖突令他損失了五十多萬元人民幣,與他結伴回來的其他商人也很少有人能幸免。張海林一下子陷入了絕望,因為這時街上再無果敢軍人的身影,到處都是緬甸政府的人,他不知道該去找誰索賠。
事實上,張海林也覺得很奇怪:過去從來沒有發生過槍戰的果敢,怎么一下子成了政府軍要拔出的眼中釘呢?
從1989年四支武裝力量脫離緬共在緬北盤踞,一直到他們與中央政府和談建立四個特區。特區享有的各種權利,令其成為緬甸國內實質上的“國中之國”,而其后20年間,緬甸中央政府和特區間的矛盾從未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果敢戰事告一段落之際,又傳出消息,緬甸政府軍正部署大量軍隊向佤邦進發,其中包括了若干輛坦克。這是緬甸中央政府與特區矛盾的總爆發。
2006年,緬甸特區之一的佤邦,其官兵正舉行“剿滅毒患”誓師大會。目前,他們或許正準備與緬甸政府軍的決戰?!D/CFP
“特區”之特
緬甸撣邦四個特區,通用漢語,買東西花人民幣,耳朵里聽的是周杰倫,手機用的是“中國聯通”。
這四個特區的產生,都與二十多年前緬甸政局變動有關。1988年緬甸發生所謂“民主運動”,直接導致執政26年的奈溫政府下臺。隨后,數以萬計的民眾上街爭取民主,要求還政于民,卻遭軍方壓制。當年9月18日,軍方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一直到今天。
初執政權的緬甸軍政府日子并不好過。1939年成立的緬甸共產黨即是最大挑戰者。緬共長期以來一直與當局為敵,他們頗為強大的武裝力量讓奈溫政府常常束手無策,而彼時這個難題來到了緬甸軍政府面前。
但是,沒等到軍政府想出對策,緬共卻從內部出現裂痕。那時緬共沒有外援,在奈溫政府的多次圍剿下,內外交困,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1989年3月14日,以彭家聲為首的駐果敢的緬共東北軍區部隊率先脫離緬共,并奪取了緬共北方局所在地。緊接著,在佤邦,以佤族官兵為主的緬共主力部隊也叛變。五六月間,另外兩支緬共主力部隊撣邦和克欽邦人民軍也宣布脫離緬共。昔日無限輝煌的緬共人民軍幾個月間就不復存在。
緬共的解體正合軍政府之意,軍政府也積極與這四支武裝接觸和談判,并將其收編于緬甸警察部隊,同意在原先他們控制的地區成立民族自治政府,即是如今的緬甸撣邦第一特區(果敢)、佤邦第二特區、克欽第三特區,撣邦東部第四特區。
特區獲得的好處顯而易見——他們的武裝力量不改編,轄區不變化;緬甸中央政府還對特區給予一定經濟支持,允許他們搞工業開發,根據編制發放現金和糧食;特區的行政機構和武裝部隊人員組成,中央政府也無權干涉,“特區報一個政府名單,中央政府任命一下,走個形式而已”,云南一名要求匿名的緬甸問題專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緬共四支武裝的轄區成為特區,對于緬甸整個民族問題的緩解、中央政府和少數民族的和解,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上述緬甸問題專家說。
到上世紀末,共有17支武裝與緬甸政府簽訂了和平協議,其中12支武裝的轄區被編為特區。
表面的和平
然而這些特區成立后,表面的和平卻不能掩蓋內里的矛盾。
特區希望長期維持“國中之國”、“擁兵自立”的現狀,但對于緬甸軍政府來說,他們顯然不能接受“一國多軍”的長期存在。在緬甸這個由135個民族組成、民族關系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的國家里,少數民族組成的反政府武裝一直對執政當局造成威脅。
奈溫曾說,“緬甸有多少個少數民族,就有多少支反政府武裝”,民族問題致使緬甸長期處于內戰狀態,所以任何政權都不敢放松軍事力量建設。這也是緬甸獨立后60多年歷史中,軍人執政近50年的主因。
1988年上臺的軍政府同樣不敢放松軍力建設。軍政府上臺時,緬軍總兵力為17 萬,到了2000年就激增至42.9萬,2004年度更是達到48.8萬。與之相對應,擁有高度自治權的特區也在積極發展武裝力量,比如佤邦聯合軍,作為金三角地區勢力最大的地方武裝,有2萬多兵力。
擴軍本身不是目的,在緬甸,不同的部隊保衛著不同的經濟利益。
當初簽署和平協議時,中央政府規定特區無權開發本地自然資源,這對于特區的經濟是個很大打擊。“但是特區可管不了那么多,覺得緬甸中央山高皇帝遠,我自有我的辦法。”云南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朱振明研究員對本報記者說,“特區政府不顧中央規定,與國外簽訂經貿合同,但中央政府卻不認可,這就很麻煩。”
“特區覺得有好處的規定就執行,沒好處的就不執行,政令不暢讓軍政府頭痛不已。”朱振明對南方周末說。
矛盾之三便是禁毒問題。早在緬共時期,各山地民族迫于生活貧困,很早便選擇了種植罌粟這一技術簡單、利潤高昂的作物,作為其主要收人來源。
著名的三大販毒集團之一坤沙集團,就是由撣邦聯合軍的總指揮坤沙所控制的。在坤沙集團的鼎盛時期,,2萬多士兵配備美蘇先進武裝,每月軍費開支高達50萬美元。在軍隊的保護下,憑借每年輸出上百噸海洛因,所獲純利潤達數千萬美元,坤沙集團成為世界最大的海洛因生產者。
而四個特區成立后,販毒勢頭依然不減。如控制面積最大的佤邦聯軍,其轄區內鴉片產量每年都超過1000噸,最高年份達1500噸,從制毒販毒獲得的收人幾乎占佤邦財政收人的70%。
深受其害的周邊國家,頻頻向緬甸軍政府施加壓力,當地民眾也開始逐步鏟除罌粟,進行替代種植。由于替代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很難與罌粟種植相比較,到目前為止,四個特區雖然在名義上禁絕了毒品,但是跟毒品生產和走私仍然有密切聯系。
以軍隊保護巨大的經濟利益,再反過來維持并發展武裝力量,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緬甸中央政府與特區的根本性矛盾,不僅無法緩和,而且日益加劇。
“剿滅特區”的“時機”到了?
“在果敢,偷人家一個雞蛋,是要剁手指的,你要搶多一點那就直接槍斃。”在當地經商的王先生覺得果敢法律比較嚴,最明顯的就是街上互相打鬧的比較少,“因為大家都有槍,誰都不敢亂動,像美國一樣”。
“在那里三年,我從來沒聽到一聲槍聲,也從來沒有聽說路上有搶劫。”王先生對本報記者說。
和很多果敢人一樣,王先生覺得矛盾是軍政府強加給特區的,“是軍政府跟特區有矛盾,而不是特區跟軍政府有矛盾”。
“明年緬甸將進行大選,大選后軍人肯定還在背后操縱,但從形式上民選政府是不能用武力解決民族地方武裝問題。軍政府為以后給民選政府留下一個良好的執政環境,所以希望在大選前用武力把這些重大問題解決掉。”云南上述要求匿名的緬甸問題專家說。
而去年5月緬甸公投通過新憲法,給了緬甸中央政府收編地方武裝的法理依據,這或許是此輪緬甸國內軍事沖突的最直接原因。按照新憲法規定,除了一些特區必須劃歸中央政府直接管轄外,還有6個特區可以民族區域自治。但是即便如此,這6個民族自治區域的政府人員組成也必須由中央直接管理和任命。
地方武裝無法接受的安排越來越多。今年4月,緬甸軍政府向國內所有民族武裝力量施壓,要求后者一律把軍隊改編為邊防軍,并接受軍政府官員監管。雖然政府軍規定地方也可以保留部分軍隊,但一定要有政府軍加入。“軍隊指揮官退役年限也被設立,原來地方武裝的指揮官沒有退休年限,現在到了50歲必須走人,之后政府軍就可以介入,這相當于另一種收歸政府管理的方式。”云南社科院的朱振明研究員對南方周末說。
或許緬甸軍政府對整個局勢更有把握:地方武裝領導人老化嚴重,軍隊戰斗力下降,無法對其構成威脅,這讓政府軍行動無憂;美國、周邊鄰國、東盟都不會有太多反應,這讓他們可免受外界壓力。
王先生在果敢沖突發生前就已經逃離,他對本報記者說,假如我是軍政府,就不會那么短時間全部搞定各個武裝,而是要拖到大選之后,“因為國家還不太平,還需要軍人政府,這樣到時候可以不搞民選政府”。
張海林卻很擔心,自己的網吧生意將來恐怕再也無法做了。面對空蕩蕩的大廳,他長嘆一聲,“唉,現在不知道未來怎么辦,頭腦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