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史上又一次最活躍的轉型
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道路上,中國可以處在全球最前沿。這個行動將與中國未來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全民富裕以及建立在科學發展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的希望相一致。
責任編輯:文平 郭力 資訊 陳斌 實習生 徐臻
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低碳經濟
編者按:新一輪氣候談判到了關鍵階段,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訴求。斯特恩勛爵的評論,代表了歐美國家的訴求。本報刊登此文,供讀者參考
在議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時,中國有獨特的地位,既能影響發達國家,也能影響發展中國家。中國可以鼓勵發達國家帶頭,按照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大力減少其排放,也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所需的金融和技術。
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解決全球貧困,這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兩個明確挑戰。當然,針對這些挑戰的全球行動必須謹慎籌劃,但是,有一點我們能明確:如果現在就采取強有力的應對措施,那么,這些挑戰既可控制,其帶來的損害也會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全球行動有待制定和明確,而作為世界的領導者,中國可以發揮核心作用。中國國內具備了為創建未來的低碳時代打基礎的非常好的形勢,而低碳發展,毫無疑問將帶來可持續的經濟繁榮,并創造數百萬個工作機會。事實上,這很可能是世界經濟史上又一次最活躍的轉型,中國在爭當“低碳經濟先鋒”的道路上會獲得巨大的發展機遇。
現在,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體系已經建立。以碳氫化合物高排放為代價的經濟增長,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而這令全球每年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遠超地球的容納力。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工業化時代前為285ppm二氧化碳當量,到現在已超過435ppm二氧化碳當量,而且現在每年增加2.5ppm二氧化碳當量。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那么到本世紀末,這一濃度將超過750ppm二氧化碳當量。
這將導致一種嚴重的情形:與工業化時代前相比,全球平均氣溫增長會超過5℃。地球上一次經歷這樣幅度的溫度變化是在三千多萬年前,遠遠早于人類出現的10萬到20萬年前,而本世紀末發生這一情形的幾率,超過50%。
所以,為了降低氣候變化的風險,全球必須聯合行動,并承諾減排目標。這些目標必須要防止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到500ppm二氧化碳當量以上,而且要盡量使其下降。這是一個使溫度增長低于2℃的好機會。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年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必須在未來10年中達到峰值,而到2050年時要減少到1990年水平的一半,即最多不超過2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如果要跟上這個步伐,2030年的全球排放總量必須維持在大約35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在議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時,中國有獨特的地位,既能影響發達國家,也能影響發展中國家。中國可以鼓勵發達國家帶頭,按照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大力減少其排放,也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獲得所需的金融和技術。中國可以通過“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來展示她承諾的國內行動。為此,中國可以主導建立一個效果顯著、高效率、公平的全球協議,而這三個原則,正是達成可持續的全球協議所必需的。
此外,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基礎上,通過包含著強大低碳目標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在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道路上,中國可以處在全球最前沿。這個行動將與中國未來實現可持續經濟增長、全民富裕以及建立在科學發展基礎之上的和諧社會的希望相一致。
在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得益于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出口的飛速增長。但是,通過國際市場實現的高增長,不可能由工業部門的發展來維持。如果在未來30年,中國要以同樣的速度發展,那么就需要找到一種基于高增加值生產且對環境影響小的可持續增長新模式。低碳增長為中國帶來巨大的機遇,可能在其整個經濟體中引發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并推動科學快速發展,促使生產力大幅提高。當前中國政府推動高增加值產業、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就與這個目標十分吻合。中國有能力也有創造力成為全球在低碳技術領域的領導者,她已經沿著這個方向在太陽能、風能、低碳車輛和生態城市規劃上邁出了重大的步伐。將來,發達國家可能要期望從中國獲得新技術,學習低碳經濟發展。
在爭取建立一個效果顯著、高效率、公平的氣候變化全球協議、形成繁榮且具有活力的低碳經濟的新時代中,中國面臨著成為世界領導者的歷史機遇。
(作者系前英國首相氣候變化與發展領域的經濟顧問,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倫敦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