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童,香港歡迎你
每天從深圳到香港上學的香港籍兒童已逾9000人,但到香港上學的內地兒童還寥寥無幾。香港教育界認為內地生源是座金礦,香港應作政策上的破題
責任編輯:傅劍鋒 實習生 殷衛蘭
■關注粵港教育融合之一
■每天往返于深港、在香港讀書的跨境學童,已逾9000名。今年9月1日后,香港學制開始與內地接軌。
■香港智經研究中心的《港深教育合作》建議,香港可 考慮以自負盈虧的市場原則,向深圳及內地有限度開放香港基礎教育,以滿足內地富裕家庭的市場需求。
■曾蔭權曾表示已傾聽并認同招內地生的意見。香港學者分析,今年10月他將可能在施政報告中對此有政策性交待。
9000名兒童每天跨境去上學
“好困啊。”早上6點,家住深圳的孩子王倩就被媽媽叫醒。
小學生王倩每天的上學安排是:6時30分出門,在路上奔波20分鐘到深圳羅湖口岸,步行15分鐘過深圳邊檢入境香港,然后坐校車直奔學校——香港粉嶺公立學校。7時40分打開書包吃早點,8時10分上第一節課。
和她同行的哥哥王宇,顯然已經適應這么早的“旅行”,他已經有四年“旅行”經歷了。
像王氏兄妹這樣每天往返于深港的跨境學童,據深圳出入境管理處的數據,已逾9000名。
他們約在三到十三歲,身著各式香港校服與胸牌,每天一早排列成隊跨境,平均每天約有兩個小時花在往返學校的路上。
跨境學童都是香港人,大部分孩子的父親是香港居民,母親是內地人。還有少數父母都是香港居民,因為深圳住房比香港便宜,生活成本也低,便在深圳購房安居。
由香港規劃署和深圳市統計局聯合委托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6.2萬港人已在深圳安家。“深港間的跨境學童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攀升。”香港教育學院袁月梅博士已從事多年跨境學童研究,而在十年前,整個深圳僅有500跨境學童。
袁月梅博士認為,“跨境學童實際上沒有真正融入香港社會中,下了課就走了,也不會參加很多課外活動”,“但他們比較獨立,能力不比香港孩子差。不少深港邊境學校的成績第一二名的,都是跨境學童,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面對不斷增加的跨境學童人數,未來深圳有無可能出現一些可為港人提供優質教育的中小學,而香港會否出現一些吸引深圳甚至內地中高收入階層子女的學校,逐漸將兩地的基礎教育實現對接?甚至,未來教育的融合有沒有可能影響到深港的融合?這種“融合猜想”已出現于學界。
每天清晨,深港跨境學童排隊通過羅湖關口的綠色通道,成為深港關口的一道風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