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消逝詞典之政治詞語
人民公社/反革命罪/大字報/美帝蘇修/思想改造/階級斗爭/大會戰/政治審查/人民戰爭/接班人
責任編輯:曹筠武
[人民公社 反革命罪 大字報 美帝蘇修 思想改造 階級斗爭 大會戰 政治審查 人民戰爭 接班人]
【人民公社】
與大多模仿蘇聯模式的照搬過來的制度不同,“人民公社”為中共所獨創。
1958年,當毛澤東到河北、河南、山東等地視察時談道,“‘人民公社’是一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兵學商,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它的好處是,可以把工、農、商、學、兵合在一起,便于領導”。這已在明示,“人民公社”是一種“政社合一”的組織形式。
“人民公社”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征。它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普遍存在于1958年-1984年。“人民公社好”,被人民網評為中共黨史上的80句口號之一。
在人民公社內,農民的衣食住行都在公社控制之下,公社是農民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實體。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為了激勵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予他們更多的經營自主權,農村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2年憲法規定,農村建立鄉政府和群眾性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基層政權機構和地區性合作經濟組織分開設立。至此,以“政社合一”和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遂告解體。
(沈亮)
【反革命罪】
“反革命”與“革命”一樣,本都是中性詞匯。但在中國的語境中,曾是嚴重的負面行為。當執政者的一切行動都被納入“革命”的范疇之后,“反革命”就有了顛覆政權、倒行逆施的政治內涵,成為政治犯的罪名之一。
最早明確將“反革命”作為一種罪行的法律,是1927年3月13日武漢國民政府公布的《反革命罪條例》。后來中共沿用了這一做法,于1934年公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
中共建政之后,在1951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規定:“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權,破壞人民民主事業為目的之各種反革命罪犯,皆依本條例治罪。”
而197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把“反革命罪”定義為:“以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為目的的、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為,都是反革命罪。”按照此部法律的規定,“反革命罪”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二十年后,隨著政權穩固、社會發展,以及意識形態教條的打破,“革命”不再適合新的政情的需要。1997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訂過程中,取消了該罪名,但以“危害國家安全罪”取而代之。
(沈亮)
【大字報】
大字報,既是一種言語書寫形式,更是一種政治工具。它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末、1980年代曾流行于中國。
1957年5月19日第一張大字報出現在北京大學飯廳灰色的墻壁上。很快,大字報這一形式就被反右斗爭所利用。毛澤東由此稱贊它是“新式武器”。
大字報的內容從不說理,意在政治宣判。它常以《毛主席語錄》、國內外形勢大好開篇,抓住被指控者的只言片語,斷章取義、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等的辦法,上綱上線,并以“砸爛狗頭”、“橫掃牛鬼”結尾。私下的議論、日常的瑣事都會被強行曝光,納入公共話語評判的范圍。
看上去,大字報的發表似乎是完全自發的,無需任何審批程序,但卻總是與中央精神相協調。
1980年,中央取消了憲法第四十五條中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的權利”的規定。1982年修憲之時,正式取消了“四大”條文。
大字報曾因可被政權利用的價值而生,又因中共的取消而去。如今,高校內的各類招貼海報必須經過審查?,F在,有人把互聯網與大字報進行類比,將它們稱之為非主流的民間媒體,真正貫徹人人平等原則。
(沈亮)
【美帝蘇修】
“美帝”一詞來源于冷戰時期前蘇聯對美國的描述,它以共產主義的立場批判美國的圍堵政策。在中共的官方語境中,美帝國主義一度是西方霸權主義的邪惡 代表。“蘇修”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晚于“美帝”,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中蘇關系惡化的產物,意指前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偏離——不是對錯誤的修正,而是對真理 的修正。中共也借此維護自己馬克思主義的正統性。
作為中共官方出現的高頻詞匯,“美帝”與“蘇修”記錄著時代特征,以及中國曾經歷的大國關系史。
如今,失去冷戰背景的“美帝”一詞已變得中性,而在向西方語境中的“帝國”含義靠攏——描述美國的國家性格,及其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影響力及于全球之擴張。在民間話語中,“美帝”一詞僅指美國國家本身,它的政治內涵已被消解。
鄧小平復出之后,曾總結認為中蘇各方都應檢討自己的錯誤。此后,“修正主義”這一概念開始逐步減少。隨著前蘇聯解體和國內意識形態的淡化,現在“蘇修”一詞已經完全退入歷史之中。
(沈亮)
【大會戰】
革命戰爭年代的傳統,一直都影響著我黨的詞匯庫。人民軍隊經歷了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才最終取得勝利。解放以后,隨著大批干部從軍隊轉業地方,以“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為最寶貴經驗的黨,自然會把這種軍事管理體制帶入社會管理。
人民群眾所能體會到的第一次“大會戰”,恐怕是1958年的“消滅四害”,每個小學生都要挖上百個蒼蠅蛹,家家的房頂上都站著人,隨時準備哄麻雀 ——大會戰,要的就是個“大”字。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躍進,鋼鐵大會戰,水利大會戰,全社會被動員起來參與這些戰天斗地的運動。直到與人斗取代了與天斗和與 地斗。大會戰才讓位于“大革命”。
但這個詞實際上從沒有消失。在體制內,大會戰依然是常態之一“百日安全大會戰”,“計劃生育大會戰”,“扶貧開發大會戰”。當國家機器需要動員時,大會戰依然是最常用的形態。只不過,隨著公權力從私人生活的退出,在普通中國人的感受中,大會戰已經是遙遠的回響。
(胡賁)
【思想改造】
“犯了罪的人也要教育。動物也可以教育嘛!”毛澤東曾言。思想改造,正是中共對原先的戰俘、反革命罪犯、普通刑事罪犯以及其他普通人民群眾的再教育,以幫助他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制度。
在中共建政之后,以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最為著名。
1951年至1952年之間,知識分子開展了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運動。在中共看來,這些出身于剝削階級家庭,長期受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教育,在思想上難免留下舊社會的烙印?,F在,需要幫助他們將思想統一到馬列主義與黨的方針政策上來。
成果顯著,到1958年“反右”運動結束之時,中共已成功將政治觀點強加給了知識分子。在社會范圍內,思想改造也同樣收效明顯。知識界變得孤立無援,在知識界以外,他們很少得到理解和支持。
現在,隨著其對社會控制的放松、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多元化的發展,不再具有強制性的宣傳已和當年的“思想改造”有了天壤之別。
(沈亮)
【階級斗爭】
階級斗爭有兩層含義,在馬列主義歷史觀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歷史進步的直接驅動力,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的具體體現。1949年以后,隨著馬列主義全面占領意識形態,階級斗爭不僅成為歷史教育的主線,也成為指導政策制定的理論依據之一。
但中國人民所熟悉的階級斗爭,則一直與各種政治運動相伴在新中國成立的最初30年里,階級斗爭就意味著,一場接一場的政治運動,身邊一個接一個的人被劃成階級敵人——這是另一個與階級斗爭緊密相關的概念。而對敵人,當然是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殘酷無情。
1957年,各項工作指導思想就明確為以“階級斗爭為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強調:“斗爭要幾經反復,還要持續五十年、一百 年……”“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農業出問題了,批斗地主;工業上不去了,批斗資產階級;思想政治工作出了問題,批斗右派;黨內出了問題呢?來一場靈魂深處 的“文化大革命”,炮打資產階級當權派。
直到1990年代,階級斗爭才徹底重新回到書本——現在,人們很少能聽到媒體上提“階級斗爭”這個概念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新世紀的和諧社會,自然也需要人們遺忘階級斗爭。
(胡賁)
【政治審查】
政治審查這個概念與“階級斗爭”息息相關。政治審查決定人們的“階級成分”,進而直接決定人在階級斗爭中的表現。既然階級與階級之間是有天然的不可 調和的矛盾,那么反動階級的人就不配作為人民的一部分享有同等教育、工作權利,否則將對革命事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而要甄別出這些人,就必須有政治審 查,簡稱“政審”。
實際上,早在紅軍時期,政治審查就一直是革命的法寶之一。當時的政治審查還僅限于對個人的行為和思想的審查——舊社會的政治精英們的家庭多少都有點家底。而建國之后,政治審查則擴展到了家庭、海外關系等個人無法選擇的項目。當然,有無歷史反動言行依然是最重要的項目。
政治審查一直不曾徹底消失,直到現在“政審”依然是部分高校的錄取指標,以及所有公務員錄取必須經過的一關。而就在今年,依然爆出有父母上訪,兒女 高考政治不過關的新聞。當然,如今的政審已經不考慮階級成分、家庭出身的標簽了。很多時候,這只是個程序。但可以預見,它還將永遠存在下去。
(胡賁)
【接班人】
在1960年代初,針對西方“和平演變”的圖謀,尤其是總結了東歐和蘇聯的經驗之后,毛澤東提出了“培養千百萬革命的接班人”計劃。在最開始,這些 接班人主要是遴選大中學生中的佼佼者,以確保紅色政權的長遠穩定。而最廣義的接班人定義,則來自于義務教育法: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培養社 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義務教育開始,人們就被分成了建設者和接班人兩個群體。
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必須具備那些條件呢?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第一,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第二,是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 革命者。第三,是能夠團結絕大多數人一道工作的無產階級政治家。革命的接班人計劃被“文革”徹底打斷——直到“文革”之后,隨之衍生出了“接班”問題,大 批回到城市的知識青年因為沒有工作,頂替父母的工作,回到原單位“接班”。
直到1980年代末期,鄧小平在考慮退休之際,才開始又一次提出整體的“接班人培養”問題。實際上,此后再也沒有純粹意義上的“接班人培養計劃”。除了毛澤東和鄧小平,誰也不可能具備足夠的政治權威。在政權延續上,常規的組織程序和升遷越來越重要。
(胡賁)
【人民戰爭】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中,“人民戰爭”是最核心的概念之一。“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必須依靠人民、組織人民、武裝人民、解放人民、保衛人民,為人民利益而戰,才能打贏人民革命戰爭。”
在革命年代里,人民戰爭最大的威力在于,放手發動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在建政之后,“人民戰爭”的思想用于社會實踐,則強調廣泛參與。因為團結和組織群眾已經不成問題。
中國人對于人民戰爭最直接的記憶,恐怕來自于電影《地道戰》里最后的那句,“讓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伴隨著無數手持鋤頭頭戴白毛巾的青年農民們在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上喊聲震天地向前沖,鬼子隊長露出一臉驚恐之色。這樣的人民,自然是不可戰勝的。
與人民戰爭相對應的,則是全民的軍事化,毛主席一聲令下,全社會都向解放軍學習。連、排、班的組織深入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忽視現代社會分工的“人民戰爭”不可持續。當社會重新走向正軌時,人民軍隊也要開始“職業化、正規化”,而民兵,也逐漸被更現代化的“預備役”所取代。當改革開放使得全社會褪去軍事化色彩時候,國人再想找到過去的“人民戰爭”,只有去依然奉行著“先軍政治”的朝鮮。
(胡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