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道德思想中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道德從處世來說,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輻射,直如北宋大儒張橫渠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其實闡明了不同角色的人從不同的社會角度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為天地立心:天地本無心,但天地生生不息,生化萬物,是即天地的心意。所以程明道說:“天地無心,以生物為心。”又說:“天地無心而成化。”因為天地生化萬物,只是生生之德的自然流行,并非有意生出這樣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是“無心”而“成化”。無心而有心(以生物為心),這是人對天地生生之德的親切理會,通過人的理會指點,天地生化萬物的心便顯立了。所以為人者須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命有理命與氣命兩個層面,這兩層的命都不可傷害,不可棄廢,必須有以安立。儒家圣賢開顯的“安身立命”之道,正是為了生民。有了這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卻能潛移默化,加上倫常政教的設施,使生民的生活有了依循,而得以護持生命,這就是“為生民立命”了。故為政者須兢兢業業為百姓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儒家圣人之學,自兩漢以下,至魏晉南北朝、隋唐,千百年間,一直未能善續先秦儒家的學脈。直到北宋之初,普天之下竟找不出一個像樣的師表,所謂“學絕道喪”,實未過甚其辭。直至理學家出來,才復活了先秦儒家的智慧,使天道性命(心性義理)之學,內圣成德之教,重新光顯于世。這就是治學者的最高追求。
  為萬世開太平:儒家“以內圣為本質,以外王表功能”。功能之大者,便是開出太平盛世。而且不只是一時,而是為千年萬世開太平。儒家不僅具有開萬世太平的宏愿,也能在“道”的層次上講論天下為公的仁政王道。以民主科學配合儒家的禮樂教化以及“太平、太和”的理念,就可為人類世界開創無限美好的未來。
  我們目前所關注的社會責任并非西方企業的專利,早在春秋時期,諸子百家就已經展開了“義利之辨”。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體系中,包含著濃厚的“義利一體”的思想;孔子提出把個人人格與社會責任、社會義務相統一的“禮以行義,義以生利”人生觀,先有義再談利,并且認為“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墨子提出“兼相利,交相愛(墨子·非樂上)”的觀點認為“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這是一種“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義利兼顧的思想;左傳名篇《秦晉崤之戰》中的“弦高犒師”故事千古流傳:弦高以一個行路的商人,當得知強敵壓境,國難當頭時,能夠臨危不懼,大義輸財救國,就是古人對社會責任核心義利觀的最好詮釋。春秋戰國之后的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幾乎都是建立在這樣一些義利觀的基礎之上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成為很多儒商的座右銘?!?br />   可見,企業社會責任實質上是一種非常原始、非常樸素的價值觀。要說它有什么新穎之處,就是將這些古老哲學和價值觀與現代公司治理制度融合在一起,用現代經濟和管理理論重新演繹這一樸素的價值觀。而這一結合卻迸發出了耀眼的光芒?!?/p>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