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美國人怎么教歷史?

中國歷史5000年,美國歷史200多年。在歷史學者牛大勇看來,“我們(的歷史遺跡)呢,我敢說,我們沒有美國保存的多”

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維護了美國的統一,廢除奴隸制度。但美國南部內戰紀念館,及美國南方人對南北戰爭的認知,往往與北方人大相徑庭。這并沒有妨礙美國在內戰后實現民族和解和國家統一。


教育目標:重在質疑探索

  十多年前我曾兩度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有較長的時間旁聽大學的課程。當時感覺中美教育目標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重在由教師給學生灌輸比較完整而系統的“基礎知識”,美國重在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挑戰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基本能力”。哈佛大學本科教育奉行的宗旨是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 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最明顯的標志是什么?中國人可能認為,是具有某一專業的系統而全面的知識。但美國人會認為,是善于思索,能獨創新知。

  因此,中國的大學本科,要求學生四年間的總學分達到150—170學分之多,其中“專業課”學分往往要達到120—140學分。每門課幾乎都是由老師把自己認為系統而全面的知識盡量滴水不漏地灌輸給學生。最好的學生就是善于記住這些知識的人。而“有能力”的學生,一學期竟然能選修10多門這樣的課程,還門門都能考高分。美國大學的本科,以哈佛大學的文理學院為例,要求學生四年間修滿32門課,不滿100學分,平均每學期4門課即可。其中本人主修的“專業課”只占不到一半的總學分。但每一門課,都會要求學生在聽講之外,每周要閱讀相關資料200多頁,要分成小班(session)討論交流研讀之心得。每學期要寫好幾篇研究報告(papers)。對于中國去的留學生來說,要想每學期選修4門這種課,還都能取得好成績,實屬難能可貴了。但從中國教育的標準去看,美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可謂殘缺不全。

 

教學方法:注重激發不同思路

  以我旁聽過的哈佛著名政治學家裴宜理(Elizabeth Parry)教授的課為例,講的是從民國到“文革”時期的中國政治,特別是政府與民眾運動的互動。我滿懷希望從課上學到她關于這段歷史的系統知識,不料一堂課下來,講的全是各家學者關于這一問題的不同認識。我一頭霧水,不知誰“對”誰“錯”?老師自己的傾向與看法是什么?我期待的那種“系統的知識”落了空,但我了解到了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前沿學者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裴宜理自己卻似乎從課上消失了。

  美國教學方法的另一個特點是鼓勵學生積極提問。有的老師講課,簡直就是不斷地向學生發問。更多的老師,則是鼓勵學生在聽講時隨時發問。一般說來,每堂課的最后一小段時間,總是用來讓學生提問的。

  美國教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課堂上或小班討論中,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地來講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認識,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當場展開討論甚至相互辯難。學生向既有的知識體系及老師講的知識發起挑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研讀報告(或稱“作業”)。美國大牌學者坦承他們愿意教書的一個原因,就是能從青年學生那里得到進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問題的啟迪。我聽到不止一個老師在向人表達他對某一學生的贊賞時這樣說:“這個學生教給我的知識比我教給他的還多”。而老師對學生最低的評價則是:“這個學生沒有給我任何新的知識”。

  美國的歷史教學方法,是千方百計培養能夠自主獲取知識、挑戰知識、創造知識的人。中國的老師則會盡其所能,努力灌輸給學生一套教師自認為是最完整的知識,讓學生們記誦于心。這都是由“上面”或教師整理好的知識體系,學好這一套就有了今后工作和做人的基礎。

  按說已經有這么多“海歸”回國任教,這種教學理念和方式應該在中國的大學中生根開花了。但實際上卻艱難在中國實行。首先,學生在學分壓力下每學期必須選修很多課,少則10門,多則20門,誰會為一門課花這么大力量去讀資料、想問題、討論研究呢?其次,大多數老師還是按習慣了的老模式教,學生對這樣的課業比較能勝任愉快,誰會來選你那么難的課呢?所以,我們最多只能在一些教學細節方面作點調整罷了。

 

教學資料:歷史認知不搞統編教材

  據我所知,美國在許多學科中,沒有中國這樣的“統編教材”。歷史教學也是如此。政府對學術思想和大學教育基本是不管的,辦學自主權在學校。學者們編不編教材是自己的事。會有人就某一段歷史寫出“適合大學生讀的書”一類。但是沒有任何人膽敢聲稱他寫的書應該被全國大學統一采用。美國人喜歡追求與眾不同的東西。你寫的內容如果是別人沒寫過的,這才有出書的價值。編寫出好的學生讀物,可以很有名,但要贏得學術聲譽,要讓學術界承認是名家,則要憑學術研究專著。這和中國比較注重編大學教材的風氣,很不一樣。美國學者如果把學術專著寫得深入淺出,觀點鮮明而文筆生動,就會被各校的同行教授們選為自己有關課程的“reference book”或“source book”(參考資料)。在同一歷史問題上,諸多見解獨到的學術專著都會被教師們擇其若干章節,列入教學參考文獻的目錄。舉例來說,一門講美國獨立戰爭的課,給學生開列的參考文獻目錄,會是教師精心選擇的代表不同觀點的那些書籍??赡苓@節課老師要求學生看的是某書的第二章,下節課又要學生看另外一書的第三章。

  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選擇參考文獻寫作業,是從小學就開始的訓練。我曾免費寄居在一個美國華人家里,交換條件是免費送他們的孩子上下學。我以為孩子放學就領回家,我就可以好好讀自己的書了。沒想到有一天這孩子出了校門就拉著我去社區圖書館,說是老師要他們查資料寫東西。她在圖書館里到處查書看,我卻無聊地熬時間,因為這種社區圖書館沒有任何對我專業研究有用的書。但我體會到,哪怕在小學,教學也不是單純灌輸現成的知識,而是引導孩子們自己去廣泛涉獵不同的知識來源?! ?/P>

  還有一次在艾森豪威爾的故鄉,我被好客的市長帶去參觀一個小學,給一個班的小學生們隨便講幾句話。然后老師就問大家有什么問題。馬上,全班30多個孩子中就舉起一片手臂。我隨便點了一個小孩子,她放下手,想了半天,才想出一個“問題”??梢?,在美國孩子的心目中,只要敢提問題,才是“好孩子”。哪怕問題還沒想出來,也要先讓“外賓”、老師和同學們看到自己是個“好孩子”。在中國,恐怕乖乖聽大人話的才是“好孩子”。

  仔細觀察,美國政府表面上避免對學術和教育的直接“干涉”,其實干預得很巧妙而隱蔽。1992年,剛好是蘇聯解體不久,獨聯體各國?,F。美國政府馬上向一些大學撥款,鼓勵它們設立相應的研究所,并在這方面設立一些獎學金,資助年青學生們去這些國家學習研究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現實問題。例如阿塞拜疆吧,可能過去沒有美國人專門研究她。但這么一來,以前對“俄國—蘇聯”的“中亞區域”有研究基礎的人,就會轉到新生的阿塞拜疆共和國去做更具體深入的研究了。就這樣,一批年輕的獨聯體各國問題專家很快產生了。他們成為這一新領域的教師,或者成了美國政府有關“智庫”的一員。美國政府干預學術的另一方式是政府各部門的研究人員甚至中下層主管們積極參與大學和獨立學術研究所的有關學術活動,與相關學者們保持著密切的關系。有時也定點定向地資助一些大學機構和研究所開展項目研究和學術研討會,分享學術界的研究成果。

 

考試:沒有標準答案

  就我感知,美國在歷史教學上,不追求“統一思想”、“統一認識”。被普遍接受并沿用了多少年的思想,都可以被質疑、被挑戰、被改進。對歷史上各種問題的認識,也不承認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他們崇尚的價值是“make something different。這也是他們評價一個優秀學人的標準。1993年,我在華盛頓的威爾遜國際學術中心做訪問學者,辦公室被安排在喬治亞·華盛頓大學圖書館7層,距白宮約200碼之遙。某日,該校教授艾略特(Eliot)敲門請我去旁邊的教室參加一個聚會。一進去,我才知道原來是他和學生們紀念十月革命的會。你想想,1993年是什么時候?東歐巨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跌入最低潮。但是二、三十個美國學生和他們的老師,個個身著紅T恤,上面印著列寧像,在“美帝國主義”的心臟,一個距白宮這么近的地方,做這么反體制反主流的活動,還完全合法。艾略特和另一教授都在會上講了十月革命對人類社會的推動意義和列寧思想的價值。

  有這么個背景,也就曉得了,為什么他們的歷史考試一般沒有標準答案,只是出幾個問題供學生選作。老師的判分尺度往往不是簡單的“正確”和“錯誤”,而是對基本史實的了解程度,對相關文獻的涉獵與理解,對問題的分析深度,答題中所體現的思辨力和研究方法等等。比如南北戰爭這個問題,在中國人看來:北方當然是正義的,廢除奴隸制,維護國家統一嘛。這是個標準答案??墒窃诿绹鴮W術界,并不認為就這么簡單地把這個問題認識到這個地步就可以了,而是不斷地在探討更深刻的問題。不同的歷史認知總是存在的。你去美國南部,聽南方人講那段歷史,參觀那里的內戰紀念館,就會發現他們有不同的歷史認知。但這并沒有妨礙美國在內戰后實現了民族和解和國家統一。要是以為這種學術分歧還可能導致現在的美國再次鬧出個南北分裂,那簡直太可笑了。

 

公共史學:國民的素質教育

  美國很重視對公眾的歷史教育,比中國在這方面做得事情多。美國國家電視有兩個頻道:歷史頻道和傳記頻道。每年賠錢,也極少廣告,就是整天不停地播放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專題片。美國人尤其是知識界很愛看這些頻道?! ?/P>

  它建國的歷史不算長,但是文物史跡保存完善,博物館紀念館遍布全國:斷壁殘垣,破門爛瓦,著名戰場,重大會址,奴隸屋,自由鐘。僅以波士頓為例,“五月花號”船身、殖民者聚居區、獨立戰爭打響第一槍的田野、民兵的小房、報信人的故居和信息傳遞路線……。遺址比比皆是,文物歷歷在目。市中心高樓大廈之下,突現一所獨立小房,那是殖民地初期議會的舊址。市內有一個劃在地上的紅色游覽線,沿線游覽一遍,著名史跡盡收眼底,令人仿佛置身歷史現場。游者從孩子到老人,美國人、“外國”人都有,這豈不是一種很好的歷史教育!在首都華盛頓,國家的所有博物館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

  我們呢,就歷史的長度比較而論,史跡文物的保護比美國是遜色得多了?! ?/P>

  美國的大學一般都有一個博物館。象哈佛這類歷史悠久的大學,博物館還好幾個呢。我在波士頓住了一年半,還沒搞清楚該地區有多少個博物館。中國呢,北大有一個博物館,還是美國基金會出錢蓋的。我們堂堂的一個文明古國啊,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卻比不上美國。

     我們從小學到高中,都在一遍遍地教歷史。這方面是比美國人還重視,但歷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科書上,要普及在社會大課堂上。以抗日戰爭為例,中日兩國從政府到國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如果當時我們象有些國家有些民族做到的那樣,把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遺址一一保存下來:大屠殺的萬人坑,“掃蕩”、“三光”、“清鄉”等反人類罪行的現場,細菌戰的實驗室,虐待戰俘和平民的集中營,都保存完好,鐵證如山,世界矚目,日本方面還有什么好說的?再去看看日本人是怎么保存他們的“戰爭遺址”、遺物和更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財”吧。我們應該怎么辦,難道還不清楚嗎?

美國歷史頻道
  美國歷史頻道(The History Channel)以20種語言為70個國家、超過兩億觀眾提供節目,是全球惟一全天候播放歷史節目的國際電視頻道,也是世界上收視率最高的主題頻道,被譽為“世界上詳盡生動的影音歷史博物館”。
    人們曾經送了歷史頻道一個極具嘲諷的綽號——“希特勒頻道”。原因在于歷史頻道充斥了二戰題材的節目,而希特勒又是這些題材的主角。
    歷史頻道重現過諾曼底登陸,回顧過百年歷史的恐怖主義,在暢銷書《達芬奇密碼》風靡時期針對圣經謎團作出解讀。
    2005年10月,歷史頻道曾經遠道而來到中國河南焦作拍攝歷史紀實片《秦始皇》。該片在一個月內就殺青,但再現的史實相當宏大,包括平息呂不韋、焚書坑儒、荊軻刺秦、統一貨幣、修筑長城等眾多歷史細節。2007年4月4月30日晚上八點,中國紀錄片《長征》登陸歷史頻道,這是中國紀錄片第一次走進美國主流頻道。該片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拍攝和制作,為了增強客觀性,劇組在中、英、美三國實地拍攝。
    一部新的紀錄片于美國東西部時間5月28日晚9時在歷史頻道播出,它的名字叫《〈星球大戰〉遺產大揭密》?穴StarWars-TheLegacy Revealed?雪。
    這部2小時的紀錄片探索了30年來《星球大戰》一直沖擊著人們神經的秘密。 該片訪問了政治家、學者、記者和評論家,他們都表達了對《星球大戰》歷久不衰原因的看法,論證《星球大戰》并不只是一部太空背景的動作冒險片: 它引人注目地把權力、政治、原罪、靈性和救贖這些復雜的主題結合在了一起。
    歷史頻道還設立了一個非盈利的基金,名叫《救我們的歷史》,用來維護歷史故跡和史前古器物。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