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池 自求多福是祖訓
盡管有總理這名顯赫的親戚,但朱氏家族并沒有因此再度發跡,朱镕基、朱天池的祖父朱訪緒(荷生公)給本堂起名“多福堂”,告誡子孫“唯有自求才能多?!?。
朱镕基的堂兄說,家族里沒有誰沾過他的光
朱天池是從電視新聞里得知堂弟出書的消息。
對于一名83歲的退休老人來說,這條新聞讓他感到一絲振奮。他的堂弟就是前總理朱镕基。
外界一直報道這位老人曾經寫作過堂弟的傳記,這也是目前所知道的關于朱镕基最早的一本傳記——1992年,朱天池就已經完成了4卷本近百萬字的著作《長沙棠坡朱氏與朱镕基》,當時朱已經是副總理,并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掌舵者。
不過,這本書并沒有得到當事人的同意,因而未能出版。
關于這名前總理的傳記類作品,事實上已經出版了很多,據《鳳凰周刊》報道:僅名為《朱镕基傳》的書籍就有臺灣新新聞文化出版社、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香港明報出版社等多個版本。香港出版的有關朱镕基的書籍還包括《朱镕基——雄才偉略》、《朱镕基大戰走私集團》、《朱镕基之逆境推銷術》等。美國、日本、新加坡也都有關于這位極富個人魅力的前中國政要傳記出版。
朱天池說自己的書去年已經送到了朱镕基的手里,現在還在審閱中。
朱天池 圖/張歡
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春,朱氏全家福
家族傳承
朱天池從一個美國航空信封里拿出了《本堂族譜》,這是他在美國的哥哥朱镕堅編纂的。僅從這本《本堂族譜》上,就可以查閱到朱镕基的伯父有5位,镕字輩的堂哥們多達16位。
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屬于朱元璋第18個兒子岷莊王這一支,镕字輩是岷藩第17世孫。
朱氏家族從明至清,輾轉播遷至長沙棠坡時,已不復前朝王族風采,后在朱镕基曾伯祖父朱昌琳(雨田公)這里得以發跡。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糧食豐收,谷賤傷農,達到了千錢3石的低價,朱昌琳傾其所有,并借錢大舉買入,次年天災,糧價飛漲十多倍,朱家從此“起富不愁衣食”。并開始廣購田產,在城鄉筑室置房。
自此,朱昌琳完成了原始積累。隨后因戰事連綿,清朝鹽業制度改革,朱家拿到了鹽業專利權,壟斷了湖南五分之一的用鹽量。
在左宗棠平定西北過程中,朱昌琳亦為之奔走籌劃,被左大帥稱贊是“君杰士也,審矣”。借助左的勢力,朱昌琳的茶葉生意甚至發展到俄羅斯。
鼎盛時,朱氏家族生意遍及華中及全國各地,田產、鋪面不可計數,并投資了湖南最早的近代工業,堪稱湖南首富。
朱氏家族在長沙為人所稱道的不只是龐大家產,據《長沙市志》的記載,朱昌琳富裕之后,樂善好施,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并疏浚新河、賑濟災民,方志中評價,他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尤為令人稱道的是朱昌琳捐資13萬之巨,將湘江、碧浪湖和瀏陽河鑿通,歷時10年竣工,這就是今天的新河。也因此善舉,朱昌琳獲三品卿銜,并被朝廷授予內閣學士銜。
這本來是一個令人稱羨的大家族,但朱镕基的童年卻并不十分如意。他的父親朱寬澎排名老幺,尚未出生時父親就已經過世,更令人唏噓的是遺腹子的命運還傳承到了自己獨子朱镕基的身上。
回首童年,朱天池感慨:“細滿叔(朱寬澎)是遺腹子,沒想到長弟(朱镕基字長庚)也是。”
朱寬澎少有大志,而且聰明勤奮,但卻正值青年時得了當時的不治之癥——癆病,家里長輩為了給他“沖喜”,于是娶了一房媳婦張氏。
1928年的秋天,當朱镕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時,他的父親已經離他遠去,母親也因感染肺病無法哺乳。
三伯父朱榮浚(朱天池的父親)便把朱镕基接到自己家里,與剛剛出生的朱天池妹妹朱荔裳一起由妻子喂養。
此時的朱镕基與年長很多的堂兄朱經治(镕墨,朱榮浚第三子)關系最好。在朱經治90壽誕時,臨近卸任的朱镕基給堂兄寫了兩幅壽聯——“誠信傳家經風雨;廉潔從公冶新人。”“兒孫滿堂萬事足;夫妻偕老百年歡。”
這是朱镕基唯一一次破例給家族人士題字,這名前總理素來以拒絕題字而聞名。
雖然是孤兒寡母相依為命,但好在朱氏家族還保持著兄友弟恭的良好家風,親戚間的相互照顧讓這對母子得以維持生活。也正是在幼年期間,受伯伯們熱愛京劇的影響,朱镕基也開始喜歡上這門國粹,并持續至今,京劇成為他退休后生活的重要樂趣。
1933年,朱榮浚舉家遷往江蘇揚州,朱镕基由五伯父朱學方照顧,家中的田產也由其代管。等到抗戰軍興,舉國一片焦土,朱镕基的母親也去世了。為維持生計,朱镕基家中田產也陸續被賣掉了,朱镕基讀中學和大學都主要是靠獎學金度過,家里的照顧已經不多了。
也因為抗戰全面爆發,遍及各地的朱氏子孫開始回到祖屋,從江蘇回來的朱天池又和堂弟見面了,但沒多久爆發了第一次湘北會戰,兄弟們再度分別。
朱天池隨父親前往大后方重慶,朱镕基跟伯父朱學方一起留守長沙,并隨后輾轉湘西等地。镕字輩兄弟自此分別,再也沒有大團聚的時刻,每個人從此走出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朱镕基歷經廣益中學、國立八中、省立一中后,走出了湖南,并從清華開始進入到了一個更大的舞臺。
自求才能多福
朱天池找過朱镕基辦事。
這也是他們兄弟47年后的再一次見面。
1986年夏天,邵陽市水泥廠爭取一個擴建工程, 派了朱天池等幾名干部去北京“跑部”,此時朱镕基為國家經委副主任。
到北京后,朱天池找到了二姐夫劉觀璧(在北京工作,當時已退休),再由劉陪同到朱镕基的寓所拜會,但事先沒有通知朱镕基。
盡管已經有將近半個世紀的分別,朱镕基還是馬上認出了堂弟,兄弟們開始聊起當年往事與今天的境況。
朱天池沒有忘記此行的目的。當時湖南省上報的水泥廠擴建項目有兩個,邵陽市水泥廠要和省內另外一家企業一起競爭唯一的指標。朱天池希望朱镕基能夠幫忙打打招呼,卻遭到了直接拒絕:“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有關部門經過認真論證后慎重作出決定,哪家合適上哪家,要嚴格按科學程序辦理。”
后來,經過公開評比,邵陽市水泥廠勝出,擴建工程被立項。朱镕基得知后非常高興:“憑實力說話,人家才會信嘛!”
后來,為市水泥廠擴建工程的其他事項,朱天池又專門赴北京找過朱镕基一次。這一次朱镕基態度更加明確:“云哥,你來做客我很歡迎,但以后不要為地方上的事情找我,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辦理。”
朱天池臨走前,朱镕基特地叮囑他:“我們家的兄弟姊妹很多,他們來求我幫忙,我不幫不好,可有些事情一幫又喪失了原則。請你跟親戚朋友們講一下,體諒一下我的難處。”
和朱镕基關系最好的堂哥朱經治也是一樣,他的兒子朱匡宇(曾任上海紡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從上海紡織系統一個普通工人干起,在朱镕基就任上海市長之前,已經是上海市紡織局黨委副書記。朱镕基到上海后,對朱匡宇說:“匡宇,我在上海一天,你就不要想升官。”
朱镕基在上海4年,朱匡宇始終沒有動過位置。
朱天池說,家族里沒有誰沾過朱镕基的光,他退休前曾經是邵陽市水泥廠高級統計師,家里非常普通,唯一顯眼的是一臺液晶電視機,這是孫子結婚時購置的,現在一家四代同堂,住在一套遠離市區的公寓樓里。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國有企業大刀闊斧改革中,水泥廠被改制收購,朱天池現在每個月有千余元的收入,家族里還有好幾位镕字輩親人都先后下崗、失業。
盡管有總理這名顯赫的親戚,但朱氏家族并沒有因此再度發跡,朱镕基、朱天池的祖父朱訪緒(荷生公)給本堂起名“多福堂”,告誡子孫“唯有自求才能多福”。
“這是我們的家訓,朱镕基也一樣遵守。”說這話時,朱天池已經83歲了,年輕時他曾經參加中國遠征軍,擔任過少尉軍官,后來回到家鄉進入了人民革命大學,畢業后分配至邵陽工作至今。
在夏日燥熱空氣里,從老人眉眼間依稀能看出那位著名堂弟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