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之子殷海光
殷海光的思想,雖然尚未完全結晶成一代不世出的經典,卻也通過他真誠地銳進,達到了那個時空所可能的制高點。
責任編輯:劉小磊
歷史造就人物,人物也努力塑造著歷史。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歷史大變局,既是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奇變的戲劇性延續,也是中國三千年常有之離合的再一次復制。在這場大變局中,一些大陸讀書人身不由己來到了偏安一隅的臺灣,他們力圖借助于不同既往歷史的時空環境,將偏安之隅率先帶出歷史的輪回,殷海光堪稱其中之健者。
在去世前不久的一篇文字中,殷海光說過一段帶有人生總結意味的話:“在一方面,我向反理性主義、蒙昧主義、偏狹主義、獨斷的教條毫無保留的奮戰;在另一方面,我肯定了理性、自由、民主、仁愛的積極價值——而且我相信這是人類生存的永久價值。”(《海光文選自敘》)這一段夫子自道,簡捷地勾勒出了殷海光思想的輪廓。
批評國民黨將三民主義神圣化
到臺灣前夕,殷海光開始對國民黨感到失望,但直到入臺之初的一兩年里,對于國家的前途,他仍然在三民主義范圍內尋找答案,只是思考的重點,已經有所不同:內戰前期,他以民族主義為中心思考問題;淮海戰役打響之后,他特別注意到民生主義的意義;等他到臺灣的時候,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失敗在即,他開始著力于發揮民權主義、團結自由知識分子來挽救局面??梢哉f,赴臺之初的殷海光,是用國民黨的意識形態來批評國民黨。
國民黨來到臺灣時,一度岌岌可危,表示過民主改革的姿態,但朝鮮戰爭爆發牽動的世界局勢變化,挽救了這個小朝廷的命運。得到美國無條件的保護后,國民黨重新走向威權。殷海光感覺到在國民黨意識形態框框之內的民權呼吁十分乏力。他開始大量接引海耶克等人反極權的思想,自我反省,過渡到以人權為支點的“純正的自由主義”理路。他認識到:舍棄人權而講民族主義,結果就是專制獨裁;舍棄人權而講民權,至多只能徒具形式;舍棄人權而講民生,一定成為新奴工制度。在他看來,即使三民主義,也只有在自由主義條件下才有意義。
國民黨在臺灣推行黨化教育,殷海光站出來為教師爭人格,為學術教育工作者請命,抨擊學校里烏煙瘴氣的政治活動,極力主張學術教育獨立于政治。國民黨將三民主義神圣化,殷海光宣告“我極不贊成國民黨藉著政治權勢把三民主義變成國教,但是我極其贊成國民黨享有不藉政治權勢來弘揚其三民主義的自由”(《我對于三民主義的看法和建議》)。國民黨借“反共抗俄”、“反攻大陸”以維持其威權統治,連胡適都說這是事關“政府”統治基礎的政治圖騰,是不能碰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