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轉國營 第34屆多倫多電影節側記

“中國的電影無論多大的制作,多大的亞洲明星,在國際的電影的大餐桌上永遠是風味小吃。如果你像做大菜一樣做風味小吃,肯定贏不了人家,你還不如就風味小吃,地道一點,湯圓就是湯圓,餃子就是餃子”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朱怡

永遠的風味小吃

9月12日,多倫多Munulife大廈能容納235個座位的校隊3放映廳,只有寥寥三十幾位觀眾,這里正在放映中國導演何平的新片《麥田》。

9月10日到20日例牌是多倫多電影節,這個電影節是1976年由幾個電影愛好者在文德薩·阿姆斯賓館前臺創辦,已經走過了33個年頭。

銀幕上的打斗越來越熱鬧,關于殺戮的臺詞越來越密集,卻不斷有觀眾起身離席——以實力著稱的導演何平醞釀六年的這部《麥田》,以坑殺40萬戰俘的長平之戰為背景,講述逃兵和交戰國的寡婦們共同編織勝利謊言的故事;戰爭的殘酷和荒謬講得通俗而流暢。

《麥田》放完,整個放映廳里留下來的觀眾只有五六位。

事實上,這份寂寥是本屆多倫多電影節參展華語影片所共同面臨的處境。除了當地華文媒體,華語電影在此次多倫多電影節上的關注度普遍不高。不管是劉德華映藝娛樂有限公司力推的新導演何宇恒以真實的青少年犯罪事件為題材的《心魔》,還是由戒嚴時代臺灣“眷村”的真實故事集成而來的《淚王子》,抑或是被國內媒體稱作田壯壯轉型之作,在首映之前就被英國、葡萄牙片商花“天價”銀子買去海外版權的《狼災記》,媒體放映場都是門庭冷落車馬稀。惟一的例外是根據華人舞蹈家李存信自傳改編的澳洲電影《毛澤東時代的最后舞者》,題材“優勢”讓這部電影吸引了整整一個放映廳的觀眾。

“傳統類型電影,尤其是華語電影,成為北美市場黑馬的可能性非常小。因為全世界的主流商業電影都是由美國生產的。中國的電影無論多大的制作,多大的亞洲明星,在國際的電影的大餐桌上永遠是風味小吃。如果你像做大菜一樣做風味小吃,肯定贏不了人家,你還不如就風味小吃,地道一點,湯圓就是湯圓,餃子就是餃子。所以我覺得還是要給國際市場提供更具個性的作品,因為共性的東西是由好萊塢提供的。”何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這并不妨礙多倫多電影節對華語“風味小吃”電影的關注。

多倫多電影節策劃人之一的大衛·奧華比,從1977年開始,直到1998年去世,一直是多倫多電影節的策展人,他被同事稱作“破壞偶像的人”。1970年代末,也是他把亞洲電影和同性戀電影介紹給多倫多電影節。

奧華比對香港電影有特殊的偏愛,他曾經說:“香港電影讓我們憶起商業和藝術大決裂以前的好萊塢。”奧華比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