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長夜漫漫路迢迢

全球矚目的美國默克公司艾滋病疫苗臨床II期試驗宣告失敗。當美國《科學》雜志披露這一消息時,全世界研究人員的信心受到極大打擊,艾滋病疫苗研究也由此跌入低谷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未來10至15年內,人類可能不會發現艾滋病有效疫苗

2007年9月,全球矚目的美國默克公司艾滋病疫苗臨床II期試驗宣告失敗。當美國《科學》雜志披露這一消息時,全世界研究人員的信心受到極大打擊,艾滋病疫苗研究也由此跌入低谷。

這項被命名為STEP計劃的艾滋病新疫苗臨床試驗一度被寄予厚望,兩年來,它的失敗原因始終是一個謎。2009年7月,《自然 -醫學》(Nature Medicine)雜志在線版刊發的兩篇針對疫苗失敗機理的論文,首次揭開了這個謎團的冰山一角。

失敗之謎

2004年,由美國默克公司(Merck)、美國國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和艾滋病疫苗試驗聯盟(HVTN)組成的研究團隊,開始對艾滋病新疫苗V520實施一項名為STEP的全球性人體臨床試驗。

被譽為抗艾疫苗中的“希望之星”V520,當時被看作是艾滋病研究史上最先進、最有前途的候選疫苗。研究者為它選擇了一種弱化的普通感冒病毒Ad5,作為三種艾滋病病毒基因(GAG、NEF和POL)的載體。他們最初的設想是,在STEP試驗中,這種攜帶弱化艾滋病病毒基因的疫苗,會激發接種者體內的細胞免疫反應,使其產生更多的T細胞,從而可對付艾滋病病毒的攻擊。

不幸的是,II期臨床試驗的數據與研究者的設想背道而馳。2007年9月18日,美國《科學》雜志披露,對STEP試驗的一項中期安全性分析顯示,V520疫苗無法保護接種的志愿者免遭艾滋病病毒的侵害,也不能減少艾滋病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量。默克公司隨即宣布,這一歷經數年的艾滋病疫苗以失敗告終。醫學界稱之為“災難性的失敗”,甚至可以與“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的失事相提并論。

壞消息接踵而至。當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召開的一次科學會議上,對疫苗失敗原因的進一步數據分析顯示,在778例對Ad5病毒免疫力較強的男性志愿者中,多達21例感染艾滋病,這一數據是對照組的2.3倍。盡管缺乏充分的證據,但是質疑已經無法避免——Ad5載體疫苗不但不能有效防御艾滋病毒,反而可能使接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