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根本:執政黨內合理分權

對于黨內分權,半世紀前黨的“八大”有過嘗試。設立了黨內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設立了黨內最高執行機關中央書記處,鄧小平為總書記;設立了黨內最高監督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董必武為書記

責任編輯:戴志勇

編者按: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于9月18日公布,對黨內民主的進展及反腐的嚴峻形勢都不乏憂患意識。如何“完善黨內民主決策機制”并在反腐敗方面加大“制度創新力度”?本期刊發制度反腐學者辛宇的探索文章,供參考。

■對于黨內分權,半世紀前黨的“八大”有過嘗試。設立了黨內最高權力機關中央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設立了黨內最高執行機關中央書記處,鄧小平為總書記;設立了黨內最高監督機關中央監察委員會,董必武為書記

圖/向春

改革開放30年,從反腐蝕到反腐敗也歷經了30年。

不爭的事實是:經濟建設國內外一致認可,同時,卷進腐敗的人員之多、金額之巨、職權之重、級別之高的紀錄,不斷被刷新。中央的論斷,四個字多年不變:仍然嚴峻。中國反腐能否取勝?

得之于政改推動經改,失之于政改滯后經改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之門。但很多人沒注意到,這個門是靠政改之力啟動的。

首先以解放思想為號角,恢復了實事求是;其次,終止了領袖個人的高度集權,代之以集體領導;第三,通過重建中紀委,使黨內有了比較合理的監督;第 四,此前長達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和其后5天的三中全會,身體力行了黨內生活民主化,對全黨起了重要的示范帶頭作用。這四項舉措都是政改推動經改,使全黨 工作重點順利轉移。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政改慢于、弱于并滯后于經濟改革。經改這一腿的過長與政改這一腿的過短,其間的巨大縫隙,恰是腐敗迅速滋生蔓延的土壤。

現在繼續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紀檢監察體制,已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鄧小平1980年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8·18講話”,所針對的不是管理、技術層面的改革,而是頂層制度的改革。但此后二十多年的政改,基本上都是技術層面的改革,自覺或不自覺地回避了“8·18講話”的實質。

盡管改革可以暫時回避實質問題,但問題卻不會因為暫時回避而自動消失。

宏觀突破不了,微觀也要見成效

面對易發多發、不斷滋生蔓延的腐敗現象,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缺乏體制改革試點的支撐和宏觀戰略改革的情況下,為不辱使命,只好采用不斷加大懲處烈度 與打擊強度來保持對腐敗的相對高壓態勢。于是,人員不斷增加,費用不斷追加,機構不斷擴編,級別不斷提升,但30年來反腐敗形勢還是四個字:仍然嚴峻。

下面講,反腐反腐,越反越腐;上面說,取得明顯進展,得到不同程度的遏制。在認識反腐形勢上,公眾多說現實,干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