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機時代的全球經濟格局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或將一去不復返。危機后,美國的國內儲蓄率已經由危機前的負值躍升為7%,并將繼續上升,這意味著美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
責任編輯:鄧謹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模式或將一去不復返。危機后,美國的國內儲蓄率已經由危機前的負值躍升為7%,并將繼續上升,這意味著美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也將不得不從“外需主導型”轉變為“內需主導型”,從“出口導向型”轉為“消費導向型”。
失衡
當人們正熱熱鬧鬧地對金融危機一周年的到來做各種各樣反思的時候,有一件事情也弄得熱鬧非凡,就是中美的輪胎大戰。
對此,國際主流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批評奧巴馬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然后國內在合理表達抗議的同時,似乎還缺少一點反省。
事實上很少有人關注到,早在幾年前,國內的輪胎產能就已經出現過剩危機。2005年,國內輪胎產量已達到3.18億條,而根據權威機構的預測,即使到2010年,中國輪胎市場的總需求也只能達到3億條,這還是沒有考慮到金融危機發生后輪胎市場需求必然下降后的預測數據。
過剩的又豈止是輪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