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逼效應開始顯現
在這樣的大沖擊面前,所有外向型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只有程度上的區別。同樣的行業,處于產業鏈條上位的企業,日子過得稍微寬松些,而更多走低端競爭路線,無品牌無技術的加工企業則很難度過危機,這是一種自然淘汰過程
責任編輯:馬克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在這樣的大沖擊面前,所有外向型企業都會受到影響,只有程度上的區別。同樣的行業,處于產業鏈條上位的企業,日子過得稍微寬松些,而更多走低端競爭路線,無品牌無技術的加工企業則很難度過危機,這是一種自然淘汰過程,金融危機只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由南向北,沖擊波遞減
此次金融危機,國內從事來料加工和進出口貿易的行業深受打擊,但是,危機倒逼了區域經濟轉型,這未必不是件好事。
珠三角作為全國最先對外開放的經濟區,繼1990年代遭遇長三角崛起的挑戰后,一直躑躅于如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然而,十多年過去了,除了少數龍頭城市外,低端的傳統工業,如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塑料和橡膠制品、低附加值的機電產品、家具等,仍是珠三角企業的主體,抗風險的能力有限。特別是東莞,倒閉或停產的企業數以千計。
珠三角的部分臺資企業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分流,轉移到江蘇和部分內地城市,還有一些轉移到了東南亞,港資企業多數處在由第一代經營,規模小,業務和技術簡單,轉型無望,搖搖欲墜的境地。珠三角簡單外向型加工經濟面臨的已不是轉型,而是逐步淘汰。
但是,由于早就開始了產業轉型,深圳成為本次危機中受影響最小的珠三角經濟體。
溫州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中國10%的服裝、20%的鞋、90%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和80%的眼鏡都產自這里,75%的溫州企業都有產品出口業務,溫州是東部沿海受金融危機沖擊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不少企業停工、半停工,企業利潤直線下滑。
溫州企業的應對,一方面是向產業鏈的研發和品牌等高端環節拓展,一方面借助行會和政府的力量,向內地市場“突圍&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